重要的“性”:给青年人的9堂性教育课
作者简介
[日] 村濑幸浩 日本性教育家。毕业于东京教育大学(现筑波大学)。曾担任保健体育科教师 25 年,负责教授综合性课程“人与性”。1989 年退休后,在一桥大学、津田塾大学等高校讲授性学。现为“人与性”教育研究协会会员、日本青春期学会名誉会员。著有《男孩女孩呵护手册》等书。
内容简介
1.“我们明明在谈恋爱,为什么会这样?” (节选) —— 大家知道恋爱 DV 吗? ● 难以察觉的男友暴力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DV这个词,那么,大家知道“恋爱 DV”的含义吗? DV原本是Domestic Violence的首字母缩写,直译就是“家庭内暴力”的意思。然而在日本,“家庭内暴力”这个 词的定义比较广,囊括各种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因此,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把配偶(包括事实婚姻双方)的施暴称为“家庭内暴力”的话,就会引起误解。所以在本书里,我们不把DV翻译出来,而是直接用DV来表述亲密关系内的暴力。 此外,本书所讨论的施暴不是指来自“配偶”的施暴,而是指来自“交往对象”的 。双方未婚,也未订有婚约,所以DV的D就不是指“Domestic”,而是指代约会“Date”的首字母。若仅仅写作DV的话,就很难区别出二者,所以在本书 中我称其为“恋爱DV”。 开篇有些冗长,这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实际上,DV这个概念也是相对近期才为大众所熟悉。因为,一直以来,来自配偶的暴力常常被定义为“两口子吵架”,人们很少会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而家暴实际上包含了拳打脚踢、扯头发、殴打至骨折,当然也包括辱骂、谩骂、性胁迫等除了杀人以外的所有暴行。这些对他人实施无疑是犯罪的行为,为何当对象是妻子时,就不构成犯罪呢?这种显而易见的疑问竟然直到2001年才被正式提出并立法解决。 那么,若双方不是配偶关系的情况,又该如何定论呢?日语中,除了有“两口子吵架”这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叫作“因争风吃醋而吵架”。词典对这个词组的释义是这样的:存在肉体关系的男女由于爱情问题引发的争吵。“肉体关系”一词,让人不禁打个激灵。也就是说,“因争风吃醋而吵架”指的是性关系成立后,会发生的身体、精神、性等方面的暴力。 我一直在给大学生上性教育课程,讲理想的亲密关系。在意识到这种“肉体关系”可能会存在“暴力和支配”后,便有意识地把它融入课程内容里。 以下是一些女同学们的课后报告: 了解到“恋爱DV”这个概念之后,我想起了两年前的事。当时的男朋友几乎每3分钟打一次电话来干涉我的生活。那时候我刚入学,他告诉我不要加社团,不要做兼职,不要和其他男生说话,等等。一开始,我觉得他是在为我着想,但后面情况越来越严重,我开始害怕了。我实在受不了,提出了分手,他却更加纠缠我。虽然这不是直接的暴力,但我觉得这属于一种精神控制。 我发现原来自己也被男朋友施暴了。他常常狠狠抓住我的胳膊,或掐或拧,还有一些性暴力行为,并且从来没有道过歉。我们已经谈了快两年了,正常交流的时候彼此都非常开心,但我决定暂时还是不见面了。我现在才知道还有人和我一样因为这样的事而苦恼,希望更多人意识到这类问题。 我和前男友分手的原因是性胁迫。他常常不管我的反对,强行与我发生性关系。一次就算了,在发生了好几次这样的事之后,我生气地吼他、反抗他,他却问我:“为什么这样?”我想,他不是个傻子吧?女朋友在你眼前表现得这么厌恶,还能问出来这样的话?分手之后他还纠缠了我一年,常常暗中蹲守,打骚扰电话,跟踪我。 我是第一次听到“恋爱DV”这个概念,虽说之前一直没察觉到,但是现在想来感觉自己好像也是“恋爱DV”的受害者。我和男友正在交往中,但是并没有感受到我们的关系是平等的。他虽没有对我进行肉体暴力,却有精神暴力和言语暴力。每次见面,他都会说“减减肥吧”,总是对我的身体指指点点。我现在一想到我的身材就感觉很痛苦。此外,在与我发生性关系时,他也不采取避孕措施。之前我没意识到这就是恋爱DV,现在我明白了,以后对这种情况我可以生气。我之前错以为男朋友的强势主导很男人,觉得有他带着我很安心,但以后我会警惕类似的想法了。 (中略) 看到这些,大家肯定会有很多想说的,比如:“啊?还有这样的事?”“这种事我也有所耳闻。”“我有过类似经历。”但同样大家肯定会想问:“为什么事已至此,还继续交往呢?” 在我看来,男性主动、女性被动并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我在本书中会反复提及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没有机会学习正确的观念——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性关系中,男女本该平等。可以说不论男女,都没有以平等为前提去建立恋爱关系的意识。即使学习过书面知识,但在社会中、在原生家庭中,几乎见不到正面示范,倒不如说反面教材更多;特别是强调男性在性行为中的支配性和攻击性的内容更多。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中,不仅是男性意识,还有受到男性影响的女性意识里也刻下“原来性就是这样”的刻板印象。这一点从女生的课后报告中就可以感受得到。 ● 她们将暴力信以为爱情 对于前文中展示的那些报告,我并未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而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当天课程内容的感想和见解写下来,这也能一举两得确认学生的出席情况。即便没有要求,仍有学生在报告中怀着悲痛和愤怒写下和前男友的旧事。能写出来,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能够客观看待旧事,毕竟,如果还沉浸在往事的旋涡中的话,大抵没心情写出来吧?这么一想,实际情况可能更加严重,或许这类情况相当普遍。本章的标题是“我们明明在谈恋爱,为什么会这样?”,但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我们这样,真的能叫谈恋爱吗?”。 说起来,我在读学生的报告时,意识到一些事: ·听课之前,她们并不认为自己遭遇的是暴力。 ·她们认为对方是因为爱自己才这么做的(和别人说起时,别人是这么告诉她们的)。 · 当自己再也忍不了,哭泣或发火的时候,男朋友会道歉并保证再也不会这样,于是她们觉得(或者说服自己觉 得)男朋友实际并不坏。 ·男朋友离开了自己,觉得一个人活不下去(男朋友也这么说过),就只能忍耐。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是这样,我只是总结了大部分人故事里重复出现的特征。不过,有一点大家倒是都一样,那就是听了课后察觉到了“我也是这样的情况”,或者意识到了自己正在被施暴。我读了学生的报告之后,发现原来自己帮到了一些人,对此也感到很欣慰。当然,也有人依然想要说服自己,认为这也是爱的一种表现,然后继续交往,把希望寄托于那句老话——“可能结婚之后他就改了”,然后步入婚姻。如果真到了这一步就麻烦了,因为解除婚姻关系要比解除恋爱关系难上数倍。被拳打脚踢、被贬低身材、被性胁迫、被电话骚扰,即便如此还将其信以为爱情,到底是为什么呢?上文中的报告中有这么一句话:“他是病态的,我也是。”这种病态叫作“依存症”。如果真是病症,我们就必须认真重新考虑了。 ★长大后的我们真的了解“性”吗? 我们了解男女之间的真正差别吗? ★影响日本3万名大学生的性教育课! ★一堂迟到的性教育课,告诉我们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本该了解的,关于“性”的一切。 ★日本性教育家近30年的教学经验集结,穿插了众多大学生的课后思考与反馈,相信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