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谷绘画风格与真伪鉴定/紫禁书系

王石谷绘画风格与真伪鉴定/紫禁书系
作者: 谭述乐
出版社: 紫禁城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6.90
折扣购买: 王石谷绘画风格与真伪鉴定/紫禁书系
ISBN: 9787800476303

作者简介

谭述乐,重庆市梁平县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与书画鉴定专业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大连大学教授,多年从事绘画创作与美术理论、书画鉴定研究。数次参加**外大型画展并获奖。美术伤口曾被**外博物馆以及私家收藏。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在***刊物发表。

内容简介

从他73岁《仿夏景山口待渡图卷》以及86岁《*堂碧泉图》可以看出, 由于晚年生活的悠闲,艺术积累的丰厚,不管是仿古作品还是自创之作,他 的山水笔墨极为熟练,达到一种出神入化,游刃有余的境界。此时的绘画完 全根据自己对古人的理解、对生活的认识来处理画面、施展笔墨,画中很少 遵循古人画法规则,也不依据客观物象的具体形态,*少迎合世俗心理,而 是信笔所至,乘兴所为。因而某些人认为他这时期笔法单调,简略。但这种 简略正如苏东坡所说“绚烂之极,复归平淡”。他晚年还画了不少的高头大 卷,画中林木繁茂、丘壑峥嵘,可以看出石谷晚年精力并不衰退,并且随着 阅历的丰富,笔墨*为老练,仍然是创作高峰,出精品时期。 王石谷晚年作品个人风格已经很明显,丘壑林木特点基本定型,呈现符 号化、程式化倾向。虽然还有不少摹古之作,但古人特点基本消失隐退,自 身风格比较突出。将他四十多岁《仿巨然夏寒图》[40岁],《仿王蒙秋山* 堂图》,《仿倪赞山水》[42岁]与七十多岁[73]《仿巨然夏山图》《仿云林 溪亭山水图》[81岁],《仿王蒙山水》[79岁]比较,前三张的笔法还十分接 近古人特点,后三张画中古人的痕迹**消失,个人特点较为鲜明。 总体讲,王石谷晚年生活富足稳定,衣食无忧,心境平和,画风显得* 恬静。笔法老辣凝重,行笔舒缓。虽然他还十分重视丘壑的构成形式,但* 追求笔墨上的功力、趣味,他晚年的绘画实质上是他几十年绘画综合艺术修 养的展现。 四王石谷作品特点分类 王石谷画中除了一些照原样复制的摹古作品外,其它仿其大意、背临之 作以及一些描写真景的画作均存在某些共同特点,这些特征几乎贯穿在他各 个时期山水画中。具体表现在画面的丘壑安排和笔墨表现方式上。他曾对自 己绘画特点进行概括总结:“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乃为大成。”他画中表现出的唐人气韵,较为抽象。不太明显。但图中的丘 壑、笔墨显然取法宋元人,再经过融汇、演变形成自身特色。 [一]丘壑组织 丘壑形式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主体。丘壑结构分析是理解王石谷艺术风格 的重要一环。 清代方薰讲: 凡作画者,究心笔墨,而于章法位置往往忽之,不知古人丘壑生发不已 ,时出新意,别开生面。皆胸中先成章法位置之妙也,一如作文在立意布局 ,心境乃佳,不然缀词徒工,不过陈言而已。” 人们对王石谷作品赞赏多集中在笔墨方面,而对其画中丘壑组织方面的 成就认识不够,研究较少。其实王石谷山水画精致巧妙之处主要在于图中丘 壑结构的布置。 王石谷山水画,不管是摹古之作还是写生之景,其丘壑组织并不遵循自 然状态,而是带有主观设计、创作性质,如董其昌所说“内营丘壑”。王石 谷画中丘壑形式可从三方面进行分析:龙脉气势,风水观念,空间构成。 1、龙脉 画中“龙脉”可追溯到山水画论中的“势”。“势”这一概念*初出现 于古代书论、文论。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云:“字体形状等龙蛇象,勾连不断”。唐 张怀瑾讲:“真则字终意未终,*则行尽势未尽,或烟收雾合,或电击星流 ,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神威,飞动增 势”。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篇》对“势”有专论: 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奇正相反,必兼解以具通;刚柔虽殊,必随时而 适用。若爱典而恶华,则兼通之理偏,似夏人争弓矢,执一不可以独射也。 古代画家把“势”引用于山水画中。并放在画中首位。王微在《叙画》 中讲:“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五代荆浩亦论:“山水之象,气势相 生……先能知此是非,然后*其笔法。” 但山水画中的气势不是独立存在的,亦有所依附,须通过精心的构图方 能体现。从而形成构图与气势关系,如南北朝萧绎讲:“设奇巧之体势,写 山水之纵横。”北宋李成把这种关系具体化:“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 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底。”到了明末董其昌的阐述*明晰化,总结为一种 *作步骤:“山之轮廓先定,然后皴之。今人从碎处积为大山,此*是病。 古人运大轴,只三四大分合,所以成章。虽其中细碎处多,要之取势为主。 ” 王石谷把山水画这种总体构成与气势的相互关系称为龙脉。王原祁曾高 度赞赏并对龙脉意识作了进步阐释: 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石谷阐明,后学知所衿式 。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 体也。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澹荡,峰回路转,云合水 分,俱从此出。起伏由近及远,向背分明,有时高耸,有时平修,欹侧照应 。且通幅有开合,分股中亦有开合:通幅中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妙在 过接映带间。制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龙之斜正浑碎。隐现断续,活泼泼地 于其中,方为真画。 简言之,王石谷、王原祁所讲的龙脉就是山水画构图中的“起伏”、“ 开合”、“分合”、“虚实”“动感”等关系,属于画家主观设计、安排。 既含可视的图像构成关系,又有抽象可感的“势”。是图象与气势两者之间 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山体走势及组合关系,这种带有人为的图像组合关系给 人造成某种特定的感*。 王石谷画中龙脉是在宋人基础上吸收了元人一些图式特点演变而成。大 约在他35岁左右学古已成时,已经开始注重山水中的龙脉关系。具体表现为 两种情景: A、山脉走向呈盘旋s形 《山窗读书图》是王石谷35岁时贺王时敏之子王掞中举而作。画上主峰 巨石上下连成一体,组成一个蛇行走向,蜿蜒扭动升向天空,显出一种涌动 向上的冲击力。P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