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3-7岁)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3-7岁)
作者: 胡慎之|责编:夏应鹏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3.60
折扣购买: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3-7岁)
ISBN: 9787559651907

作者简介

\\\\\\\"胡慎之 知名关系心理学家,从事心理咨询长达二十余年,《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课》《马东的职场B计划》首席专业顾问;入选“2017年中国心理学最有影响力50人”;曾任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宾、 湖南卫视《变形计》特邀心理顾问、《奇葩说》知识合伙人、《家庭教育指导师》教材副主编。 著有《高情商沟通术》《如果父爱缺席》等书。 \\\\\\\"

内容简介

\\\\\\\"1.1 父母要成全孩子 最好的关系 我的老家有一句俗语:“若要好,老敬小。”意思是,长辈能很好地成全自己的孩子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我的父母现在七十多岁了,他们对我说过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现在没办法帮你太多,但我们努力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这样, 你在外面工作的时候更安心些,也更省心些。”每当回想起父母说的这句话,我内心就充满了感动。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我满满的爱意。 我一直认为,真正和睦的家庭是这样的:家人彼此相亲相爱, 爸爸做爸爸的事,妈妈做妈妈的事,孩子做孩子的事,每个人的职能都非常完善。家庭的架构就像一栋房子的框架。如果父亲没有发挥父亲的职能,那房子的某一部分肯定是要坍塌的。 最好的家庭结构是三元的,即爸爸、妈妈和孩子。而最好的家庭关系就是,爸爸是爸爸,妈妈是妈妈,孩子是孩子。一旦家庭结构只有二元,如孩子和妈妈黏得很紧,爸爸被边缘化,或孩子夹在父母中间,根据要求,一会儿和爸爸亲近,一会儿和妈妈亲近,那么这种结构模式中的二元就基本上会呈对立的状态。失衡的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很难找到相对平衡的精神状态, 总充满着深深的焦虑感。 许多孩子小的时候经常会被大人问一个问题:“你和爸爸亲,还是和妈妈亲啊?”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都是和他最亲近的人,如果非要他选择其中一个,孩子的心中肯定对另一个充满愧疚。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成长在夫妻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的孩子,内心会有自卑感。原因很简单,夫妻关系失和后,孩子可能成为父母的“父母”,替代父母的职能。但孩子终究是孩子,事实上,孩子不可能做父母的“父母”。现实中的挫败也在告诉他“你做不到”。慢慢地,他会把无法拯救父母泛化为对很多事情无能为力,逐渐产生自卑感。尤其是现实中比较怯懦、对未来充满恐惧的父母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渴望投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帮他们完成他们自己做不到的事。 有位朋友这样夸奖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很厉害,学习、性格等各方面都很优秀,你一定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吧?以后你年纪大了,不怕没人给你养老了。”我很认真地回答他:“我过得还不错,不需要靠自己的孩子,将来不管他们做什么样的选择,我都尊重他们、成全他们。” 我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你们想做什么,尽管去做,只要是做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利的事,老爸一定无条件地支持你们, 尽我所能给你们力量。”我的孩子不需要承担我的愿望,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就像我前面说的,父亲是父亲,母亲是母亲,孩子是孩子的家庭结构是比较稳定的。有了孩子,才有“父”“母”这两个称谓。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很多东西。父母同样需要学习和成长。 建立爱的关系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一直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位好父亲。 我有一个优势——我是一位研究客体关系的心理学家。也许有些人会好奇,什么是客体关系?一句话概括就是人的内在和父母的关系模式。因为我们长大以后建立的所有关系模式都是我们内心和父母关系的一种投射。如果我们的内在觉得父母是爱我们的,在父母那里感到自己是值得被爱的,那么,我们以后对任何人就都会有相同的感觉。 父母和孩子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模式才是比较好的呢?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需要提到我喜欢的一本书了。 我特别喜欢《小王子》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或看过它。虽然它看上去是一本儿童小说,但我认为里面阐释的内容值得每一个孩子的父母读一读。书中有段经典的对白。狐狸对小王子说:“请你驯养我。”小王子不知道什么是驯养,于是问了狐狸。狐狸说:“驯养就是建立关系。” 什么是关系呢? 我认为这里的“关系”一定指血缘关系、法律关系和一些客观存在的关系之外的,由内心的体验呈现出来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 关系中只有两种情感:一种是爱,另一种是恨。事实上,爱和恨都是和对方建立关系的方式。 人为什么要建立关系?因为人一出生就是孤独的,我们像小王子一样,只是蓝色星球上一个单独的个体。单独的个体有一种存在性的孤独,这种存在性的孤独迫使我们建立关系,让自己感受到陪伴,从而获得安全性体验。在关系中,我们需要体验各种各样的感觉。 关系的建立是很重要的。血缘关系可以经过 DNA 检验,其他关系也能检验,检验的标准就是我们在这段关系中体验到的感觉是什么。例如,你在马路上看到了一个陌生人,那个陌生人没做任何事情, 但走到你面前时,你忽然感觉不太好,这时,怎样理解你和他之间的关系呢?可能这个人的形象以及散发出来的某种信息或气味特别像曾经给你带来不适感的人,他的出现把你的记忆激发出来。你和那个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内心关系的投射。 关系中的一切都是体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体验的。 父母在和孩子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要明白两点: 第一,要有爱。一个孩子有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长大后能不能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能不能很好地应对未来生活中的困难和坎坷等,都取决于孩子是否拥有自由的能力。孩子自由的能力主要来自父母给孩子的爱。在没有爱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是很难学会自由的。 第二,爱的感觉是成全。我们经常说,父母的爱是非常伟大的, 其伟大之处就在于父母懂得成全孩子,放手让孩子成长。 可是,有些父母没有成全孩子,他们想把孩子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例如,父母希望孩子将来事业有成,孩子可能从小就开始为这个目标付出很多努力,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拿我的个人经历来说,我是家族里的长子、长孙。在我还没出生之前,我的名字就已经定好了。我在父母和所有家族成员的期待中降生,他们对我的期待通过各种方式被我接收到。 有的父母在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期待孩子是男孩,如果出生的是个女孩,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无意识中对孩子出生的失望就会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出去。慢慢地,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她会用很多方式证明自己不是家庭的累赘,如听妈妈的话或为家庭做很多贡献。只有这样,她才感觉自己在这个家庭里有存在感和价值。 这就意味着,有时候,父母可能会把孩子当成工具,让其去完成、满足自己的心愿,不成全孩子的成长。 父亲好不好的检验标准是孩子的感觉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仅仅靠血缘连接。家庭的三元关系中需要有爱的自由流动,身处关系中的我们都需要体会到这种流动。 你是不是好爸爸、好妈妈,你说了不算,孩子在关系中的感觉才是衡量标准。如果孩子体验到的感觉很好,那么你就是一位好爸爸或好妈妈;如果孩子在关系中的体验是糟糕的,但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那么你的好也称不上是真的好。也就是说,认定你是否是好爸爸、好妈妈的权利不在你自己这里,在孩子那里。 一般情况下,孩子认定的好爸爸、好妈妈都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和自由,满足他们需要的成长要素。在他们的不同成长时期,父母会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来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 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所需的父母职能是不一样的。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要给予孩子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父母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养育方式,更要关注孩子的感受。 \\\\\\\" 儿童心理发展有很多关键期,一旦把握不好,就会给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一位心理学家爸爸怎么养孩子?本书作者胡慎之就是知名的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指导师和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作为一个两个孩子的爸爸,他从心理学角度,勾勒出了孩子3岁之后的心理发展轨迹,将自己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经历、心得、总结及深刻思考汇成了这本育儿手记,帮助父母们掌握打开孩子心灵的密码,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