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1983-1999)
作者简介
男,1951年出生于广西柳州,本科学历。1984年组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任总经理;19889年起任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99:2月辞去公司总经理一职,现任公司董事长,兼任中国房地产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房地产协会城市住宅开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1994年荣庆“深圳市第一届优秀企业家金牛奖”。 1998年]2门入选《中央电视台》为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年所拍摄的大型电视人物传记片——《20年、20人》节目。 1997年9月应邀出席“’99《财富》论坛”并做专题演讲。 1999年发起组织“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并被推举为首任轮值主席,致力于重建行业秩序和公信力,推动中国城市住宅产业的良性发展。 2000年6月,发起“新住宅运动”,提出“面向新经济、关注普通人”,倡导房地产企业开发供普通人居住的大众主流住宅。 2001年们门,荣获“深圳市第二届优秀企业家金牛奖”。 2003年5月,被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国创业企业家”称号。 作为登山运动的爱好者,王石2003年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至今保持着国内登顶珠峰的最年长记录。他又于2004年、2005年先后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穿越北极的探险,是成功登顶七人洲最高峰的四个华人之 。
内容简介
2004年7月,位于南半球的澳洲恰是冬季。 7月25日,我和攀登科修斯科峰的队友们抵达科 修斯科峰山脚下,计划翌日攀登大洋洲制高点、2 228米的科修斯科峰。攀登路线比较简单,我们只需 要乘滑雪场缆车升到海拔1 800米高度再开始攀登, 剩余的路程,我们预计两个小时可抵达顶峰。 气象预报表明:明天有暴风雪,山顶温度在零下 10~15摄氏度。聘请的向导解释说:冬天攀登科峰的 人很少,以往也有风雪天攀登者迷失方向而遇难的记 录,在暴风雪的天气来临时,登山者最好等待…… 等待还是攀登? 登山团队中,4人有多次高海拔攀登雪山的经历 ,其他4位同行者却是第一次攀登雪山。 翌日,阴云密布,雪花飞舞。呼啸旋转的风掀起 积雪,搅得天昏地暗,能见度只有十几米。队员们套 上雪掌(为减轻身体对雪层的压力的装置,俗称“熊 掌”),步履艰难、躬身行进,脸颊被硬雪粒抽打得 由疼痛到麻木。没多久,第一次攀登的全忠就落在队 伍的后面消失了踪影。 走在前面的队员每行走大概15分钟,就要停下来 等待落下的队员跟上再行进。登山是项带有危险的极 限运动。正是这种危险,才能激发人的潜能而实现超 越自我的过程。对于初登雪山者来说,面对弥漫的风 雪,加之无法跟上队伍,很容易因为疲劳而产生孤立 和恐惧的情绪,从而放弃攀登。这样的情况下,队友 的关照和鼓励至关重要。 耐心等待了一会儿,我看见两个晃动的身影,前 面是浑身包裹严实的全忠,后面跟着押尾的澳大利亚 高山向导。 “怎么样,还行吧?” “啊……啊……还行。” “好样的,有潜力!” “嗨嗨,甭夸奖了,顶峰还有多远?” “还有20分钟。” “呵呵,甭拿俺开涮了。” 已经行走了两个小时…… 登顶科峰的传统路线比较平缓,不需要打保护绳 ,即使冲击顶峰的路段似乎也没有什么危险。但是, 登山向导却提醒这支来自中国的队伍,我们正行走在 山脊上的雪檐路段,脚下是悬空的,如果不小心踏破 雪檐,就会跌落造成滑堕。 此时,走在前面的向导没走几步就停下来,通过 大比例地图和指南针勘测路线,以防误入危险境地。 能见度太低了,老练的向导也不得不凭借地图进行指 引。队伍踏着厚实的积雪向上,向上……风呼啸着, 能见度越来越低,队员的冲锋衣裹上了一层硬邦邦的 冰壳,个个都变成了银武士。 12点25分,所有人终于胜利登顶。笑声,如释重 负般的由衷笑声,在峰顶飘荡。 对我来说,攀登2 229米的科峰,风雪弥漫的情 境只是平添了些戏剧色彩,但对初级登山者来说,在 恶劣气候下攀登科峰却是一次对身心极限的挑战。假 如没有激励、没有队友的鼓励和协助,很多人也往往 不可能登上顶峰。 登山活动也向来是项最讲团队协作的极限运动。 一个人的攀登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往往是有限的,正是 在队友的帮助下才得以实现似乎不可能的攀登,突破 自我的极限。而团队精神不仅得以实现新老队员一起 登顶的愿望,更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灌注了相互体谅 、友谊关爱和谦虚奉献的精神。这些,才是登山活动 的意义所在。 就这样,我攀登七大洲最高峰的历程顺利结束了 。正是登山,告诉我该如何珍惜生命,如何担负起生 命的责任,如何面对人生。而这历程,却开始于少年 时代爬上的那座小山……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