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可管理](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40818/02/20240818021009900.jpg)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70
折扣购买: 亦可管理
ISBN: 9787516430156
郝颖辉 曾留学日本、美国,经济学硕士。2008—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习,获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在心理咨询领域有着十余年的从业经验;2018年后,职业重点转向儿童心理学领域,和本书的另一位作者孟锴老师一起开办公益讲堂,从事儿童健康心理的研究,创立“苹果树法则”。 孟锴 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2008—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习,获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和本书的另一位作者郝颖辉老师共同创立“苹果树法则”。
第 1 章 行为管理与引导 您遇到了这里的哪个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沟通、情绪、性格等,都在考验着家长的能力,该如何应对。其中,首要的就是行为问题了,孩子层出不穷的错误行为令家长叫苦不迭:不好好吃饭;不好好刷牙;出去玩时到处乱跑,到时间了却怎么也叫不回家……诸如此类的行为问题不胜枚举,令家长应接不暇。 “一出门就到处乱跑,我都追不上,跑丢了可怎么办?我都那么严厉地批评他了,怎么就是不听呢?” “一到幼儿园门口就哭着不肯进去,抱着我不撒手,我都说了她多少遍了,怎么都改不了!” 都上学了,还不知道自己整理书包,天天丢三落四的。各种招儿都用了,惩罚得也够狠了,我都不忍心了,可他还是那样,唉……” 上述行为问题,您一定不陌生吧?为了纠正这些错误行为,家长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反复提醒,有的批评惩罚,有的“威逼利诱”。这些方法是五花八门,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不管用,效果不佳。也许一开始确实有点效果,冲孩子吼几句,孩子一时害怕了,被迫做到了,过后还是一切如旧,令家长苦不堪言。更让人担心的是,不论是批评、惩罚,还是吓唬、发怒,无疑都是在破坏亲子关系的,不仅收效甚微,还使得孩子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这可怎么办呢?孩子的行为问题没有得到改善,状态也越来越差,家庭氛围当然好不到哪儿去。 家长不禁要问了:为什么批评、惩罚就不管用呢?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改善孩子的行为问题呢?如果这样的方法还能以保护亲子关系为前提,那该有多好啊! 带来启发的有趣实验 既然要分析行为方面的规律,那么一个与行为引导相关的实验就非常值得借鉴,会对我们找出办法有所启发。这个有趣的实验是用小狗来完成的。 科学家制作了一个特殊的箱子,让一只小狗在里面自由玩耍。箱子里有一个按钮,小狗并不知道那有什么用,但是当它一不小心碰到了这个按钮时,“啪嗒”,就会从箱子顶端掉下一块肉,小狗很高兴地将肉吃了,这时,它还是不知道肉和按钮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狗继续玩耍,偶然间又碰到按钮,接着又掉下来一块肉。就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小狗知道了只要压按钮(行为)就会有肉吃(奖励),于是,小狗开始主动去实施压按钮这个行为。 由此,科学家证明了,通过对某一特定行为进行奖励,可以有效地引导其学会这一行为。接着,心理学家证明了人类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尤其对孩子非常适用。上述实验就是心理学界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后来,这一发现成为整个学习理论的基础理论。 您不需要记住“操作性条件反射”这样拗口的名词,也不需要搞清楚它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有什么区别,您只需要明白一点,这个实验是针对各种行为学习的一个简化模型,它提示我们,如果想让孩子(小狗)学会一个行为(压按钮),只要在孩子(小狗)出现这个行为时给予奖励(给肉吃),就可以有效地对正确行为进行强化,帮助孩子(小狗)逐渐学会这一正确行为。 现实生活当然不像实验室环境那么简单,但是由于它揭示了“强化目标行为引发学习”这一普遍规律,使得这个实验对我们引导孩子的各种行为有着广泛的适用性。不论是吃饭、刷牙、不乱跑,还是其他种种具体行为,都是“目标行为”的一个实例,自然都符合这一规律。这也意味着,令家长头疼的孩子的各种行为问题,实际上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统一解决方案,只不过对孩子的奖励有别于对小狗的“给肉吃”的奖励,更多的时候是夸奖。 那么问题来了。和实验中着重于强化正确行为所做的努力不同,家长似乎更倾向于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如果说“强化目标行为引发学习”的话,那么批评、惩罚所带来的实际作用又是什么呢? 第 1 章 行为管理与引导 您遇到了这里的哪个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沟通、情绪、性格等,都在考验着家长的能力,该如何应对。其中,首要的就是行为问题了,孩子层出不穷的错误行为令家长叫苦不迭:不好好吃饭;不好好刷牙;出去玩时到处乱跑,到时间了却怎么也叫不回家……诸如此类的行为问题不胜枚举,令家长应接不暇。 “一出门就到处乱跑,我都追不上,跑丢了可怎么办?我都那么严厉地批评他了,怎么就是不听呢?” “一到幼儿园门口就哭着不肯进去,抱着我不撒手,我都说了她多少遍了,怎么都改不了!” 都上学了,还不知道自己整理书包,天天丢三落四的。各种招儿都用了,惩罚得也够狠了,我都不忍心了,可他还是那样,唉……” 上述行为问题,您一定不陌生吧?为了纠正这些错误行为,家长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反复提醒,有的批评惩罚,有的“威逼利诱”。这些方法是五花八门,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不管用,效果不佳。也许一开始确实有点效果,冲孩子吼几句,孩子一时害怕了,被迫做到了,过后还是一切如旧,令家长苦不堪言。更让人担心的是,不论是批评、惩罚,还是吓唬、发怒,无疑都是在破坏亲子关系的,不仅收效甚微,还使得孩子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这可怎么办呢?孩子的行为问题没有得到改善,状态也越来越差,家庭氛围当然好不到哪儿去。 家长不禁要问了:为什么批评、惩罚就不管用呢?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改善孩子的行为问题呢?如果这样的方法还能以保护亲子关系为前提,那该有多好啊! 带来启发的有趣实验 既然要分析行为方面的规律,那么一个与行为引导相关的实验就非常值得借鉴,会对我们找出办法有所启发。这个有趣的实验是用小狗来完成的。 科学家制作了一个特殊的箱子,让一只小狗在里面自由玩耍。箱子里有一个按钮,小狗并不知道那有什么用,但是当它一不小心碰到了这个按钮时,“啪嗒”,就会从箱子顶端掉下一块肉,小狗很高兴地将肉吃了,这时,它还是不知道肉和按钮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狗继续玩耍,偶然间又碰到按钮,接着又掉下来一块肉。就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小狗知道了只要压按钮(行为)就会有肉吃(奖励),于是,小狗开始主动去实施压按钮这个行为。 由此,科学家证明了,通过对某一特定行为进行奖励,可以有效地引导其学会这一行为。接着,心理学家证明了人类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尤其对孩子非常适用。上述实验就是心理学界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后来,这一发现成为整个学习理论的基础理论。 您不需要记住“操作性条件反射”这样拗口的名词,也不需要搞清楚它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有什么区别,您只需要明白一点,这个实验是针对各种行为学习的一个简化模型,它提示我们,如果想让孩子(小狗)学会一个行为(压按钮),只要在孩子(小狗)出现这个行为时给予奖励(给肉吃),就可以有效地对正确行为进行强化,帮助孩子(小狗)逐渐学会这一正确行为。 现实生活当然不像实验室环境那么简单,但是由于它揭示了“强化目标行为引发学习”这一普遍规律,使得这个实验对我们引导孩子的各种行为有着广泛的适用性。不论是吃饭、刷牙、不乱跑,还是其他种种具体行为,都是“目标行为”的一个实例,自然都符合这一规律。这也意味着,令家长头疼的孩子的各种行为问题,实际上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统一解决方案,只不过对孩子的奖励有别于对小狗的“给肉吃”的奖励,更多的时候是夸奖。 那么问题来了。和实验中着重于强化正确行为所做的努力不同,家长似乎更倾向于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如果说“强化目标行为引发学习”的话,那么批评、惩罚所带来的实际作用又是什么呢?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实践探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为家长提供解决孩子成长期各类问题的整体方案。有故事,有案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图文并茂,趣味性强,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