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8.40
折扣购买: 江苏非遗音乐文化研究——曲艺篇
ISBN: 9787522526997
谈欣,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生导师。江苏紫金文化优青、江苏“333”高层次人才,长期致力于传统音乐的挖掘研究与教育传承的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江苏社科基金、江苏艺术基金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出版《江苏“五大宫调”音乐文化研究》《江苏非遗音乐文化研究——戏曲篇》等多部专著,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人民音乐》《戏曲艺术》《艺术百家》等多个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第一章 牌子曲类 牌子曲是中国传统曲艺中的一类,也是我国众多曲艺音乐类型中覆盖面最为广泛、影响力最为深远的曲艺种类之一。凡将各种曲牌(南北小曲)连接成套、连串演唱,用于叙事、抒情、表意的曲种都属牌子曲。牌子曲的渊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的大曲、法曲,宋金元时期的诸宫调,还与明清时期的俗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历经长期发展衍变,牌子曲的流传范围甚广,且因地而异,种类繁多,包括扬州清曲、南京白局、海州五大宫调、福建南音、广西文场、兰州鼓子、青海平弦等众多曲种。 江苏地区的曲艺发展曾十分繁荣,演出繁多,牌子曲类曲种流布最为广泛。江苏地区的牌子曲通常以地名作为曲种名称,并使用当地方言演唱,曲目题材融抒情、叙事于一体,既有取材于神话传说、话本、戏曲的故事,也有反映社会生活实事的内容。其最具代表性的牌子曲曲种有扬州清曲、南京白局、海州牌子曲等。 第一节 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为江苏地方代表曲种之一,又称广陵清曲、扬州小曲、扬州小唱。扬州清曲历史悠久、曲调优美、传播广泛,风格南北交融、雅俗共赏,为明清俗曲遗音。如今,扬州清曲仍保留着【山坡羊】【黄莺儿】【耍孩儿】【寄生草】等一些古老曲牌。 一、历史渊源 扬州清曲,在明清俗曲基础上形成,但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小唱。元代文献中记载,淮扬名妓李芝仪“工小唱,尤善慢词”。明代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嘉、隆间(1522—1572),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纽丝】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渐与词曲相远……”清代《扬州画舫录》中也有相关记载:“小唱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最先有【银钮丝】【四大景】【倒扳桨】【剪靛花】【吉祥草】【倒花篮】诸调,以【劈破玉】为最佳。”文献中所载曲牌,时至今日在清曲中仍有传唱。 清代康乾年间是扬州清曲发展的全盛时期,无论是音乐曲牌、曲目唱本还是乐器伴奏,都达到了空前出彩的高度。清代嘉道以后,随着经济的衰退,扬州清曲的发展也一度停滞。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一批老清曲艺术家的艰苦努力下,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才得以留存,并正式命名为“扬州清曲”。这一时期,随着大批艺人赴上海谋生,扬州清曲在上海出现了短暂的兴盛,如公开演出、灌制唱片,还有些艺人在轮渡、街头谋生卖唱。当时较为有名的艺人有黎子云、裴福康、钟培贤、陆长山、葛锦华、尹老巴子、王万青等。 抗日战争以后,扬州清曲逐渐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所好转。相关人员在1950—1962年的两次挖掘记录工作,留下了百余支曲牌和500部曲目。1960年,扬州曲艺团成立,开始招收学生学习扬州清曲,并恢复演出。 二、艺术特征 扬州清曲的音乐结构属于曲牌体。本节将对扬州清曲的艺术特征进行全面梳理,从唱腔、伴奏乐器、表演形式等维度揭示其乐曲内涵,从而更全面地呈现该曲种的艺术魅力。 (一)唱腔 扬州清曲是以扬州为中心,流布于上海、安徽等地的一种古老曲种,其音乐以曲牌为基本单位。“曲牌的具体数量,由于历史上传承情况复杂,从无精确统计,因而众说纷纭。有说一百一十余支的,也有说七八十支的。”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扬州清曲”条目记载:“扬州清曲的曲调有【软平】【叠落】【骊调】【南调】【满江红】【银纽丝】【芦江怨】【耍孩儿】【杨柳青】等116支。”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中国音乐词典》等。而曾宪洛在《扬州清曲》一文中认为,“扬州清曲,号称百调,据目前所得资料,实际在八十七个曲调左右”。《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认可这一说法,也认为清曲曲牌“不下数十个”。 针对此问题,笔者尽可能全面地查阅相关文献,对扬州清曲曲牌进行搜罗和梳理。目前,共收集曲牌873支,其中单支曲牌297支,套曲576支。这些文献主要集中于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主要文献有:1957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扬州清曲选》、1960年江苏省地方戏剧院油印本《扬州清曲》(四册)和1962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油印本《“扬州清曲”采访报告》。收集曲牌共118 支,含同名变体曲牌。 1.传承非遗音乐,记录曲谱,分析唱腔,梳理发展历程 2.全面介绍江苏非遗曲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