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学卮言:史学家刘家和先生的学术和生活自述

困学卮言:史学家刘家和先生的学术和生活自述
作者: 刘家和 口述; 陈宁 整理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1.17
折扣购买: 困学卮言:史学家刘家和先生的学术和生活自述
ISBN: 9787559875716

作者简介

刘家和,1928年生,江苏六合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外古史比较研究的领军人物。师从钱穆、唐君毅、牟宗三等。代表作有《古代中国与世界》《史学、经学与思想》等。 陈宁,1953年生。师从杨钊、刘家和、许倬云先生。先后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桑塔芭芭拉大学。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比较。

内容简介

短板与认识深度的关系 学者只有认识到自己有短板,而且知道短板所在,才可能有进步。大家都知道短板是指一个人的缺点,但是,这还不完全,短板是与知识结构相关联的。“短板”一词,来自美国,指做木桶时,要求所有的板条都一样高,只要有一条木板短了一截,水桶的盛水线就停留在短板的最高处。这比喻在所有条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有缺陷,整体就会受到影响。木板尚未集中在一起被箍成木桶形状时,不易发现短板。研究历史也同样,每条木板代表我们的一个方面的知识,木板集中起来代表我们的知识结构。做某个研究课题时,首先要将木板箍在一起,才能知道哪条板短了。只要有短板存在,它就会限制我们的水平。要有箍桶的意识,即建立自己知识结构的意识。箍桶的时候,尽快发现短板。桶箍好了,短板补足了,仍然未完。我们要扩大知识结构,即要将桶做大,这就需要更长更多的板,以便把小桶做成更大的桶。学术生涯,就是不断做桶,发现短板,补足短板,再做大桶的过程。 我发现陈垣先生有意补足自己的短板,我也很早就自觉地去发现自己的短板。发现短板也不容易,你没有读过《元典章》《元朝秘史》等书的话,不知道自己有短板;一读,发现很多词的意思你根本就不懂,不知道是人名、地名、官名,还是其他什么词。《世说新语》也是,里面充满了当时流行的口语,我们都不懂。比如,“宁馨儿”,乍一看以为是夸奖小孩子的词,其实意思是“这样的”。 补短板,只有自觉去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人才会做到。有短板,就会影响学术水平,造成卡壳。不懂年代,卡壳;不懂历法,卡壳;不懂地理,卡壳;不懂职官,卡壳;不懂哲学,卡壳;不懂逻辑,卡壳。从年轻时代开始,我了解到自己的短板之后,没有躲避,而是努力去改短为长。比如,读《汉书》,传记部分不难,而《律历志》涉及很多古代天文和音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很难看懂。这是我的短板,因此我下功夫去读。《律历志》的内容非常重要,虽然《汉书》是断代史,但它反映了班固作为历史学家的“通史精神”。《律历志》置于《汉书》“十志”之首,优先于《礼乐志》等其他篇,说明律历是根基,是导论,其重要性可见。直到唐朝,史家才将“律”与“历”分开。所以,研究《汉书》,不克服“律历”的短板,深度就不够。 ——摘自刘家和口述,陈宁整理:《困学卮言:刘家和先生的学术和生活自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大家小书。于篇幅之小、阅读之悦中,深蕴百余年来国人心态和近代学术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回环曲折,并于剧变中显示个人由此及彼心路的自然而然之处,启人深思个体与时代之微妙互动。在历史与哲学,国学与近代学术,中国史与世界史等多维学科视角的碰撞中,勾勒中西会通之学的轮廓,让人在回味刘先生学术气象之恢宏、学术人生之自适的同时,求得学科思维的突破和智识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