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随笔

尼采随笔
作者: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41.00
折扣购买: 尼采随笔
ISBN: 9787229168667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年),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诗人。他与他的作品是可以承担日落月升的不朽群峰,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雅斯贝尔斯、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萨特、福柯、斯宾格勒、里尔克、黑塞、托马斯·曼、巴塔耶、斯蒂芬·乔治、萧伯纳、纪德、马尔罗、德里达以及许多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画家均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译者:梵君,女,青年诗人、译者,从事英语教学、翻译和研究,译有《白夜记》等作品。

内容简介

我为何如此聪慧 1 我存在的幸运和独立不倚,也许是命中注定的:说得玄乎一点,以我自己的父亲而论,我已经死了,以我自己的母亲而论,我还活着,且逐渐老去。这种双重的出身,像同时来自生命阶梯的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既是衰落,也是新生。这一点,如果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免于偏狭地看待存在的普遍难题, 保持中立的自由,这也是我的与众不同之处。对于生命盛衰的最初征兆,我的嗅觉比任何人都灵敏。在这方面,我是非常在行的——我谙熟这两者,因为我就是这两者。我的父亲三十六岁去世 :他文弱可亲而多病,像命中注定一样是一次短暂访问——这是对生命的亲切提醒,而无关生命本身。 当我活到我父亲生命衰枯的那一年,我的生命也开始衰枯。那一年我三十六岁,我的生命力降到了最低点——我仍然活着,可是看不清三步之外的东西了。那时,也即 1879 年,我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整个夏季像阴影一样住在圣摩里兹,又像阴影一样在瑙姆堡度过了我人生中最暗无天日的冬季。在这期间,我写下了《漫游者及其影子》。毫无疑问,那时我深知何为阴影。 次年冬天,也就是我在热那亚的第一个冬天,严重的贫血和肌肉衰弱所带来的甜蜜与灵性,使我写出了《黎明》。这部作品体现了精神世界的澄澈、愉悦及其丰沛,不仅与我最明显的生理弱点同声相应,也与我极度痛苦的挣扎同气相求。在三天三夜的剧烈头痛和昏厥之中,伴随着强烈的恶心呕吐,我却具有最独特的清晰的辩证头脑,在绝对冷血的状态下,去思考许多问题。当我比较健康时,我的思想反而不够高深,不够敏锐,不够冷酷。 我的读者也许知道,我是如何将辩证法视为一种颓废的症状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苏格拉底。——疾病对智力造成的干扰,甚至因高烧引起的半昏迷状态,我至今毫无印象 ;为了初步了解它们的性质和频率,我不得不求助于已汇编成册的有关这一主题的学术著作。我的血液循环缓慢,甚至没有人能在我的身上看出高烧的迹象。一位曾把我当作神经病人来治疗过一段时间的医生最终宣布 :“不 ! 你的神经毫无问题,倒是我本人的神经有点过敏了。”虽然我的肠胃系统因为全身乏力而极其脆弱,他们却无法在我身上查出任何局部的衰竭,或者胃的器质性病变。就连我的眼睛,虽则几近失明,但也只是疲劳所致,与器官本身的病变无关。因为每当我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我的视力也会增强。——在承认了这一切之后,我还需要说明我知道颓废是怎么回事吗?我对它们可谓了如指掌。即使通常的理解和把握事物的精湛技艺,那种对细微差别的分辨能力,那种“一眼看穿本质”的心理学,以及我所能做的任何其他事情,都是在那个时期学会的,可算是特殊的馈赠了。在那个时期,我身上的一切,无论是观察力本身,还是所有的观察器官,都变得充满活力。 从病人的角度去审视健康的概念和价值,或者从与之相反的角度,以丰盛生命的充盈和自信去审视颓废本能的隐蔽性——这就是我经历的最长久的锻炼,我的主要经验。如果问我在什么方面有所成就,那就是在这个方面我是当之无愧的大师。如今,我已熟能生巧,我有扭转成见的本事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只有我才能“重估一切价值”的首要原因。 2 总而言之,我不仅是一名颓废者,同时也是颓废的反面。佐证之一是,当我的精神或身体状况不佳时,我总是本能地选择最为适当的治疗方法 ;而颓废者,总是选择那些对其有害的治疗方法。整体说来,我是健康的,不过在某些细节上,我是个颓废者。那种使我陷入绝对孤独的力量,逼迫我断绝和习焉不察生活境遇的往来,加强对自我的约束,拒绝别人对自己的照料、服侍和医治——所有的这一切,都表明了我本能的绝对确定性,我知道什么是我当时最需要的。我掌控我自己,我治愈我自己。任何心理学家都会承认,这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人们在本质上是健康的。本质上的病态无法康复,遑论自我治愈 ;反之,对一个本质上的健康人来说,疾病甚至可能是一种强劲的兴奋剂,促使生命越发的旺盛。 现在,我就是以此为出发点来看待我所忍受的漫长病痛的:我似乎重新发现了生命,发现了自我。我遍尝一切美好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可不是别人能够轻易品尝得到的。出于我渴求健康和生命的意志,我创立了我的哲学……因此,你应该彻底理解这一点,正是在我生命力跌至谷底的那些岁月,我不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自我恢复的本能使我无法再抱持一种贫穷和绝望的哲学。那么,人类到底是凭什么来识别卓越之人的呢?任何一个卓越之人都能使我们感官愉悦,因为他是以整木雕成,既坚硬、温润,又香气袭人。只有对身心有益的事物才合乎他的口味 ;一旦超出这个界限,他的欢愉、他的欲望,便会戛然而止。他洞悉对抗伤害的方法 ;他知道如何把重大的事故转变为自己的优势 ;但凡不能置他于死地的事物,最终都将会使他更强大。他本能地从所见所闻所感的一切中收集素材。当然,他的遴选原则是择优而从,被他淘汰的更多;无论是读书、识人,还是观赏自然风光,他总是自有主见,但凡被他选中和认可的事物,他便给予信任和尊重。他对种种刺激反应迟缓,这种迟缓由长期的谨慎和刻意的骄傲导致——他检视正在逼近的刺激,即使在梦里也不会停止工作。他既不相信“厄运”,也不相信“罪孽”;他兼收并蓄 ;他懂得如何遗忘——他足够强大,能使一切都变得对自己有利。瞧 ! 我就是那个颓废的反面,我刚才描述的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 斯特凡·格奥尔格、里尔克、穆齐尔、托马斯·曼、黑塞、茨威格、纪德、加缪、叶芝等一流欧洲作家深受尼采的启发,不仅如此,马勒、戴留斯、理查德·施特劳斯还将尼采的作品谱写进他们的音乐之中,剧作家萧伯纳甚至早在1903年就将尼采笔下的“超人”形象搬上了伦敦的戏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