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当代世界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6.67
折扣购买: 带着文化游名城--老成都记忆
ISBN: 9787509011713
刘飞滨 男,1972年生人,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文化及书法教学与研究,承担多项省、厅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独著或合著有关文化、书法方面的书籍多部。学习书法近30年,真、草、隶、篆皆能,尤擅魏碑、草书,作品被延世大学孔子学院、大邱韩医大学博物馆等单位及国内外各界人士广泛收藏。
历史上的老成都 伏羲的故里真的是在巴蜀吗? 伏羲,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 称牺皇、皇羲、太昊,是神话传说中的上古神人,中 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 文化之源。八卦学中所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思 维方式和辩证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他制定了人 类的嫁娶制度,创造文字替代原始的“结绳而记”, 发明乐器,制作歌谣,教民织网渔猎,并制定了一套 社会管理制度,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 此在古代史籍中被尊为三皇之首、万王之王。 但就这样一位圣人,后人却难以弄清他究竟是哪 里人。据《山海经‘海内经》云:“西南有巴国,大 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 人。”《吕氏春秋·立春纪》云:“其帝太”;高诱 注:“太,伏羲氏。”所以阆中巴人,为伏羲之后代 。《补史记.三皇本纪》云:“太庖羲氏母日华胥; 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疱羲。”《山海经》云:“雷 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而《补史记·三皇本纪 》称,伏羲为“蛇身人首,有圣德”。古代龙、蛇不 分,“巴”字像蛇,巴人以蛇为图腾,故巴人皆为龙 族。种种史料似乎表明,伏羲的故里就在巴蜀。 但学术界还有另外的观点。大部分学者认为,伏 羲的故里在今天的甘肃天水地区。在天水市区西关伏 羲路,有一座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后来经过 九次重修,成为古建筑群。还有人认为是在河南淮阳 县,因为那儿有一座太昊陵,占地875亩,建于春秋 年代,扩建于唐代。比天水的伏羲庙年代更早,似乎 更有说服力。 圣人已逝几千年,虽然因出生地不详,留给后人 一个谜题,但也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明。古蜀国为 何神秘失踪了? 据文献记载,古蜀国最早的先王是蚕丛、柏灌、 鱼凫,三代而下是望帝杜宇、鳖灵,或说是蒲泽,其 后是开明。这些帝王名号怪异,史籍的记载也模糊不 清。晋代的《华阳国志》中说:“蜀侯蚕丛,其目纵 ,始称王……次王日柏灌。次王日鱼凫。”《华阳国 志-巴志》记载说:“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这 就是说,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古蜀国的军队起到了 十分重要的作用。看来,古蜀国的确存在。但古蜀国 究竟是怎么神秘消失的呢?这成了困扰学术界的一个 千古难题。 1929年春天,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农民燕道诚在 住宅旁边掏水沟的时候,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 此,“惊醒”了沉睡几千年来的“三星堆”文明。到 了2001年,又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金沙遗址。从这些遗 址里挖掘出来的文物中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有着高度 发达的文明。而且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和铜像,则可 以使我们窥见当时的祭祀文明和神学在奴隶社会的重 要性,甚至我们可以以此大胆推测古蜀国灭亡的原因 。 可以想见,在古蜀人偏安一隅的平静生活中,来 了一支中原的民族,带着更为发达的中原文明,作为 一种神学控制了古蜀国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和王权分 庭抗礼。后来发生了一场火灾,烧毁了神庙的祭物, 一部分古蜀人认为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于是就离开 了原来的居住地。他们迁到陕西,建立了弓鱼国,和 当时中原的统治者周朝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慢慢融合 、被吸纳而消亡。另外一派则重新解释了神权,完全 统治了子民,建立起较为强大的政权。强大起来后, 蜀王凭借天险还进攻外面的秦、楚两国,后来秦国通 过商鞅变法,楚国通过吴起变法,都强大起来,形成 了初期的封建制。于是楚国进攻和蜀国相邻的巴国, 古蜀国不仅不助友国抗敌,反而趁火打劫,抢占领土 。结果在秦国凿开蜀道之后,在秦、楚的夹攻之下, 古蜀国就被消灭了。 古蜀国的灭亡,根本原因是它的文化没有经过改 革和竞争的磨砺,因此被发达的中原文明所吞食。说 到底,其实就是落后的奴隶制跟相对进步的封建制的 斗争,前者终究会被后者所取代。什么是“湖广填四 川” 成都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最出名的就是“湖广填四川”。 南宋后期,川蜀地区成为抗击元军最后的堡垒, 南宋军民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元军殊死斗争, 一直打了五十多年,甚至打死了蒙古的大汗蒙哥。这 是蒙古军队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唯一一个在战场上 被打死的大汗。由此可见南宋时四川人民的战斗力之 强大和战斗意志的顽强。 在成都的金堂云顶山上,至今还保留着一座石头 城,就是当时抗元留下的遗迹。但是由于接连不断的 战争,川人死难无数,导致人口锐减。后来蒙古人灭 掉南宋,攻陷成都,就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屠城行动, “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在元朝的统 治下,成都了无生机,几乎等同于一座死城。至元二 十七年(1290年),四川人数还不到南宋嘉定年间的十 分之一。 元末红巾军起义后,湖北随县人明玉珍带领农民 起义军人川,建立了大夏国,给四川注入了新的血液 ,也使得四川的局势相对稳定,于是大量的难民涌入 四川。后来由于两湖一带战乱不断,因此更多的湖广 人陆续避难移民四川。 清顺治十八年,四川全省人口再次锐减,总人口 只有50万左右。这是因为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张献 忠进川,又一次大开杀戒。据野史记载,他曾写过一 道“七杀碑”:“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 ,杀杀杀杀杀杀杀。”整个四川全境都遭到了屠戮。 后来吴三桂进川,更是惨无人道地对待川民,六年内 将川民“皮穿髓竭”,搜刮得一干二净。成都十室九 空,杳无人烟,老虎等凶兽公然在大街上行走。 清朝的官员看到四川偌大一个省份,几乎荒芜, 感觉十分痛心。于是经太子太保、四川巡抚李国英上 奏获准,“招两湖两粤、闽黔之民实东西川,耕于野 ;集江左右、关内外、陕东西、山左右之民,藏于市 。”朝廷还专门出台措施,对川民免赋。因而,从顺 治末年到康熙年间,大批的两湖两广人、福建人、江 西人、陕民举家迁往四川。P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