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1.50
折扣购买: 一个异端思想家的心灵史(李贽评传)
ISBN: 9787563399024
泉州少年 泉州,福建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北岸的一片秀灵之地,因其北郊的泉山 (又名清源山)而得名。隋朝开皇九年(589)始改丰州置泉州,时治在今福州 市之闽县,辖今福建全境。唐朝时福建境内分置数州后,泉州辖境始缩小为 闽江下游地区,后一直为州、路、府之治所。唐景云二年(711)改原武荣州 为泉州,治在晋江,即今天的泉州市。元朝时为泉州路,明朝时改为泉州府 。 泉州府在宋元时辖有今晋江流域、澎湖列岛及厦门、金门、同安等市、 县,是当时中国海外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为便于管理和税收,宋元祜二 年(1087),宋朝政府在州城设置了相当于今天国家“海关”的“市舶司”, 专门负责对海外商业贸易的管理和税收。南宋至元,这里是全国最繁荣的海 外贸易中心。为此,当时的泉州城南专门划出一块“特区”供从阿拉伯远道 而来的商人们居住,谓之“蕃坊”。在元初时来到中国的大旅行家马可·波 罗眼里,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热闹的商港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外通 商口岸,比广州早几百年。 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泉州城的情景。这里当然还没有 高速公路、飞机和高楼大厦等这些现代化的象征物,但她依然有着那个时候 在全国其他地方难以想象的独特风韵。你一来到海岸,就会立即被这片耀眼 的蓝所征服。这里,碧波荡漾,一望无际。你的一生中,可曾有过什么时候 如此时,十分真切地有一种纵情投入大自然母亲怀抱的感觉?你不由得想喊 、想叫、想跳,甚至想飞!是啊,你真想知道地到底有多大,天到底有多高 。到此时,你才真切地意识到,以前的你,真真是一只井底之蛙,活得可怜 极了,今日之你才真正一睹海的容颜、海的生机、海的风韵、海的胸怀。伫 立岸边,纵目远眺,在蓝天白云之下是点点白帆,那是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商 船。生活在船上的那些你也许根本不认识的人,正是当时世界上活得最累, 但也是最有见识、最有生命活力的。码头上挤满了五颜六色,形状、大小各 异的船只,穿梭如织的人们正忙着把来自世界各地的东西搬上搬下。进入城 内,沿街店铺林立,商贾如云。信步其间,你会不经意间看到斯里兰卡的银 首饰、印度的香料、马达加斯加的木雕,或波斯的挂毯。这里,你亲眼见到 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其乐也融融 ……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如果说,发端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是以农耕为 主要生存方式,以黄为生命主色调,那么,对这里的人们来说,蔚蓝色才是 他们生命的主旋律。他们自幼就有一种“海之恋”,不安于土地的安稳,宁 愿置身于诡秘莫测的海洋,喜欢驾一叶扁舟,去海上讨生活。到附近海域捕 鱼捞虾,或干脆一帮人树起风帆,趁着季风,飘洋过海,来往于两洋三洲之 间。海之旅意味着将自己的生命彻底交付给大海,蔚蓝色的海水便是命运的 象征,既是诱惑,又是考验。虽“来自黄土,死后必归于黄土”,但一生的 精力却是在征服海洋。 黄代表着一种质朴,一种厚实,一种安稳。千古以来,以黄河流域为发 端,中华民族的祖先们世世代代背朝青天,面向黄土,靠一片后土,一双粗 手,再加上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稳定节律而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也就基 本上可以生存了。这培养了他们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和对这个世界太多的信 任感。他们相信这个地球是为人而诞生的,星星是为人而闪光的。人类已有 的几种生存方式相比,农耕是安全系数最大的一种,但这种生活方式同时也 使人们养成了得过且过、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惰性。 海的蓝色也给这里人们的命运涂上一层浓浓的以蓝色为底蕴的传奇色彩 。出海去,意味着主动地去跟命运打赌,对幸福的追求是热烈的,但由出海 而带来的生生死死、悲欢离合格外触目惊心。 海是地球上最活跃、最不安定的部分。蔚蓝色是诱人的,她充满了未知 的变数。她温柔,安祥如母亲的怀抱;她威严,能顷刻间吞灭一切。“蓝” 代表着一种活力,一种挑战与应战,一种不安分,不安于现状,永不满足的 浮士德精神。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当整个民族还满足于以农为本,“不患贫,患不 均”的小农经济时,这里的人们就有了强烈的商业意识。在这里,君子不以 言利为耻,大大方方地以富裕为人生理想,不满足于靠生产来果腹,而喜欢 靠经营,靠贱买贵卖来生利,而且,还把生意做到了国外。长期的海外贸易 传统,泉州人练就了一副精明的大脑。可以说,他们是中国商品经济的先驱 。这里是中国中古世纪最早的经济特区,最早以商业性闻名。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这个闭关自守的国度与时代,这里的人们最先 走出黄土地的限制,面向海洋,面向世界。当整个中国的人们还坐井观天, 自以为是天下之中心时,这里的人们就远涉重洋,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更 为色彩斑澜的世界;当全中国的人们还抱着华夷之别的偏见时,这里的人们 已经了解了海外的异域文化,而且已经与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 人们和谐相处了。他们已具有了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泉州也以开放性,以多 姿多彩的文化交融名满天下。 虽然对今天的人来说,这一切都太平常了,没什么了不起的。可千万别 忘了,当时的中国尚处于闭关自守,基本上与世隔绝的状态。一直到明朝, 中国的海禁还甚严,既禁海民私自与外国人有各种交往,也禁止沿海渔民人 海捕鱼。在这样一种情势下,这里,不论其开放的人生视野,勇于进取的人 生态度,还是其浓烈的相互交织的多彩文化,对尚处于中古时代的中华帝国 ,都是一道极其难得的风景线。 中国自古就有“地灵人杰”之说,以为山川之灵气一定会造就风流人物 ,这大概是“天人合一”信仰的一个具体表征。依此,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如果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人物或事件,就应该是十分可以理解的;也许相 反,如果没有任何特殊的人物或事件,反倒不可思议。 我们的主人公,明代伟大的思想家李贽就是凝日月之灵气、集山川之英 秀、汲多彩之文化而成就的一位名士。一方水土一方人,这里的山山水水, 这里的人文胜迹,都为李贽这一思想家的成长抹上了一层厚厚的底色,成为 其心路历程中的十分重要的无意识积淀。 扑朔迷离话家世 李贽所在的福建晋江的李姓家庭一如泉州一样,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 ,更恰当地说,正是色彩斑澜的泉州文化的典型代表。 晋江的李氏初祖李辅官,字弘弼,为唐朝武阳懿公李大亮之八世孙,河 南光州刺史李若翁之中子。唐僖宗乾符元年(874)时,李辅官任安徽寿州参 军。僖宗光启元年(885),秦宗权发乱于河南蔡州,李辅官依令前往。辅官 长期寄居于福建的汀漳,第二年,叛乱既平,李即率部返回福建。最后,兵 事息,依例部卒就地解散,李辅官也就在福建的泉州安家定居了。 话说李辅官一脉传至第十九世李闾(字君和),已是元朝末年。李闾有二 子:长子名驽,字景文;次子名端,字景顺。就是这个李驽,后来改姓为林 ,又叫林驽。从此,李姓一门,分为二宗,一支仍继承李姓,另一支则转为 林宗。但后代子孙们往往有先林而后李者,又有先李而后林者,林李各有其 谱,然又有林李合谱。林李二宗分分合合,甚是繁复,平添了几分扑朔迷离 。这一分为二,自有其中缘故;分而又合,反证出扯不断的血缘亲情。李贽 对这种有分有合的林李故事就甚引为骄傲,后来他特为其一世祖作一对华表 云: 九世同坟,历代明禋先俎豆, 一宗两姓,熙朝文物夸李林。 那么,李驽为什么会改姓为林呢? 原来,这李驽素以海上贸易为业,他家的船常往来于吴越间,当时即是 泉州有名的巨富。明初太祖洪武九年(1376),李驽奉诏出海去西洋。返乡时 ,竟然带回一位阿拉伯太太,而且他本人也信奉了伊斯兰教,一应生活行为 习俗,均依其夫人而行。这一事件,震动了整个家族,当时其父祖的心境, 举族乃至全乡的哗然,是可想而知的。身为华夏之人而娶夷人,习夷语,这 不是“以夷变夏”,与祖训正好翻了个儿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虽有 后,然为夷人血统,变了汉种,这与无后何异?身为长子,竟公然干出这等 断祖宗香火的大逆不道之事,真是要眼睁睁气死乃翁。此后,还有何面目见 眼前族内的众人和死去的祖先呢?气愤归气愤,但李驽天生是个执拗的种, 不管族内长辈的软磨硬吓,就是不改其行,终身信奉伊斯兰教,也不休他这 位“色目”太太。最后,万般无奈,族人们做出决定:将李驽逐出李门,令 其自立门户,此后子孙也不得以李为姓,于是,李驽从此便改姓为林,这便 是林李分宗的由来。这是当时所能想到的最严厉的处罚,也是宗法社会中最 典型的对叛逆的制裁。 然而,这一事件虽对李姓族内来说,是一件大事,但想来在泉州这个地 方,绝非第一次,也非唯一的一次。如上所言,泉州城,晚至南宋时,就有 大量的阿拉伯人定居于此做生意,长期以来,汉族与这些异乡人你来我往, 互相交流、彼此影响,以至通婚,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这一事件,虽在发 生时很让当事人有些激动,但后代子孙们便会见多不怪,想来以后的泉州人 必不少效仿李驽者,故而林李二宗的后代们想来也渐渐对祖辈的行为有了更 多的理解。说来说去,林李二氏毕竟是同门,于是,便有了此后林李二姓相 依相助的和谐关系。 作为晚辈的李贽,读到其第二十世祖林驽的人生故事后,该作何感想呢 ?想来作为有着同样坚卓个性的后人,他一定会对其先人有深刻的理解、宽 容,会心一笑后甚至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激赏与自豪。没有先祖特立独行的风 范,也就不会有李氏门宗的传奇色彩。想必李贽日后面对世俗对他的刻薄时 ,这位先辈的浪漫故事一定给他不少的精神安慰,他一定会引以为同调,视 之为前辈知音了。 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