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陕西师大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1.50
折扣购买: 论语
ISBN: 9787561348284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离去了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近现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他的学说遭受知识界的精英们强烈批判,几乎是毁灭性打击。在二十世纪,在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反省时,他的思想学说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1]道:这里做动词,治理的意思。皇侃在《义疏》中把“道”写作“ 导”。 [2]千乘之国:乘,读作sh色ng,乘是古代军队中的一个基层单位。每 一乘共有一百名士兵组成。包括一辆四匹马的战车,战车上有三名甲士, 车后跟随有七十二名步兵,另有二十五名负责伙食、服装等后勤保障人员 。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战车的数量标着着一个诸侯国的强弱。依 据春秋的礼制,此时的千乘之国只属于中等偏下的诸侯国。 [3]敬:本义是恭敬,端肃。这里是慎重地对待,不怠慢的意思。 [4]节用:不奢侈,即人力、财力的节省使用。 [5]人:此处的“人”与下文的“民”相对应,“人”指的是臣子,“ 民”指的是老百姓。 [6]使民以时:就是要让百姓能按照农时耕作。“时”,指农时。“以 时”就是不会违背农时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对待国家的大事要严谨慎 重,并且诚实守信,节约人力财力,体恤爱护臣子,让百姓服徭役要不耽 误农时。” 【阐释】 《论语》开篇讨论的内容便是“学”,这体现了孔子对“学”的重视 。 “学”是孔子终生奉行的事业,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中度过,同 时鼓励身边的人也要不断地学习。他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著名的教育思想,被后世人尊为万世师表。 我们第一次接触《论语》,接触到孔子思想便是从这句“学而时习之 ”开始的。那么,孔子让当时的人们学什么呢?学者们有各自的理解,比 如,傅佩荣先生认为,应该是各类典籍和生活中必需的技能,例如“六艺 ”和各种礼仪。南怀瑾先生则认为,孔子所说的“学”,并不是去学某种 “知识”,而是去学做人的道理。不论孔子所说的“学”,到底指的是什 么,都需要经过“习”,才能感受到快乐。 在学校时,老师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是说学习过后,要不断地复 习、温习。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这种反复地温习是一个极其枯燥的 过程,怎么会让人感到快乐呢? “习”在《说文解字》里的意思是“鸟数飞”,就是小鸟在练习飞翔 时,不停地扇动翅膀。那么,“习”在这里就应当理解为“实践”。也许 ,这才符合最初孔子想表达的含义。无论是学习具体的知识技能,还是学 习如何做人,如果不把理论付诸实践,即便你反复温习,得到的只能是空 泛的理论而已。况且,谁会喜欢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东西?又有谁不会对 此感到厌烦呢?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最喜欢的往往是实验课。当看到那些生硬的公式 和定律。通过各种千奇百怪的物理化学实验展现在自己的面前时,没有人 会不感到惊奇和喜悦。我想,在那样的时刻,我们是无比快乐的。“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入社会,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验证自己 的所学。不管是过程中,或是实践过后,我们总能感受到动手付诸实践, 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这让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很充实。我想,这应该 就是“多动手”的含义吧。 为什么孔子会在主要讲述如何学习的章节里,突然提到怎样治理一个 军事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呢?可能像举例说明那样,孔子想通过治理国家的 道理告诉我们,要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试想一下,如果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诸葛亮不懂得如何解决实际的 问题。只是死读书,他怎么会被称为“出山便可定天下的卧龙先 生”?又怎么会使出类似于“草船借箭”这样的妙计呢? 毛曾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学习是为了帮助我们学会观察、分析具体情况。从实践中,我们又能 获得新的体验和知识。这是一种良性、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方法。 所以,不能死读书,也不能读死书,要“求实务本,学以致用”,而 且要先学做人,而后再学做学问。 除了动手实践,我们还要学会反思自己。通过自我检讨,发现言行中 不妥当的地方,展开自我批评,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是一种提高自身修养 的好方法。只不过,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差不多就行了,干吗非要 跟自己过不去呢?我们每个人都有惰性。自我反省就是要克服这种惰性, 面对自身的错误。当然,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如果想要有所成就,自我修 养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 再来看看这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什么是“愠”呢?从字面上解释,是心中的怨恨没有发泄出来。别人 不了解自己,不生气已经是很难得了,如果要做到心中没有怨恨更是难上 加难。大概也只有修为极深的君子才能做到吧。事实上,这种方法对于处 理矛盾也是非常有效的。生活中,人与人的想法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只 有宽容谦让,人际关系才会趋于和谐。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见解,多听取 他人的观点,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修养。 当年在接受采访时,常常会有外国记者提出刁钻的问题难 为他。不过,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从容机智地应答,体现了宽厚待人 ,仁爱敦厚的君子之风。 本章末尾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则是对“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的一种呼应。“好酒不怕巷子深”,只要自己有真才 实学,又何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