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为成长护航(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为成长护航(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作者: 编者:武传伟//张洁婷//朱小红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49.50
折扣价: 38.70
折扣购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为成长护航(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ISBN: 9787302504252

作者简介

武传伟 男,2004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先后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课程教学、行政管理等工作,现任学院财会金融系副主任兼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撰写专业论文20余篇,主持各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课题、科研项目10余项,在学生教育与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

内容简介

第三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小李是一名大一新生,因为高考失利,他选择了自己并不太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进入大学后,他开始迷茫。虽然与其他同学一样,上课、竞选学生会、加入社团,似乎每天都忙忙碌碌,却又不知道自己都在忙些什么。当一个人独处时,小李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每天忙碌的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个专业真的适合我吗?我到底适合做什么?离开校园时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许多大学生有着与小李相似的困惑:我是谁?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每天在为什么忙碌?我是否有价值?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青春向成年过渡的重要时期,随着大学生生理的成熟、眼界的开阔、人际关系的扩大,开始*主动、*深入地探索自己存在的价值,寻找人生的坐标,这一切都意味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什么是自我意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有什么特点?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有效地控制自己?如何完善并**自我,成就*好的自己?本章,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节自我意识概述 “我是谁?”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命题。早在古希腊时期,“认识你自己”这句被镌刻到德尔菲神庙上的碑铭,就犹如一把千年不熄的火炬,**着人们踏上漫漫的自我探索之路。   约翰·保罗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不比认识世界*容易,对于大学生而言,自我意识是个体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俄国心理学家科恩曾指出:“青年初期*有价值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部世界,对于青年人来说,这种发现与哥白尼当时的学说同等重要。”   你充满了神秘,你叫我。   ——保罗·瓦莱里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例如,你满意自己的外表和性格吗?你满意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吗?你觉得周围的人是喜欢你还是讨厌你?   自我意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人身份感,即关于“我是谁”的意识是个体感知到自身存在的心路历程。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力量,也是衡量性格成熟的重要标准,它的核心内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不是单一的概念,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我”,是一种多维度、分层次的有机结构,是复杂的动态存在。自我意识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具有不同的解释,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   你认为自己是否漂亮?你对自己的身材是否满意?你觉得自己的声音是否很迷人?这些都属于生理自我的认识内容。   生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包括一个人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容貌、身材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对温饱饥饿、劳累疲乏、病痛等方面的感*,还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它是自我意识的*初形态。   青年初期,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自我的高度关注期,女生会在意自己的外貌是否漂亮,身材是否匀称,甚至脸上是否长痘等;男生则会较多地关注自己的体型、身高,甚至生理器官及声音的吸引力等。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往往开始通过健身、美妆及时尚的服饰来让自己变得迷人而有吸引力。然而,当下还有一些青年人,沉迷于过度减肥、社交软件上的过度修图和整容,这些都是对生理自我不接纳、不正视的表现。   2社会自我   你觉得自己的人缘如何?你认为自己在同学中是否有很高的威信?你怎样认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涉及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及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评价和体验,如是否*人尊重和信任,在集体生活中是举足轻重还是无足轻重等。   随着社会自我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感、责任感和义务感不断增强,他们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理解和尊重,一旦失去周围人的认同和肯定,就会感到孤独、寂寞。   3心理自我   你觉得自己思维是敏捷还是迟钝?做事是果断还是优柔寡断?理解力和记忆力是强还是弱?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是否很情绪化?自制力是否很差?这些都与心理自我有关。   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人格特点、心理品质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情绪、气质、性格、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   心理自我的发展意味着青年人逐渐脱离对成年人的依赖,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开始追求自我的价值与理想。心理自我发展完善的大学生能够知觉并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及状态,可以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形成对现实的正确态度,树立强大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并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灵活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二)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即个体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以及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的某种判断和评价。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这个人怎么样”等问题。 本书在深入研究**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大专)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该层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特点,梳理真实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案例,不仅重视理论知识,而且精选添加了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心理训练游戏、心理小贴士、心理测试、拓展阅读**、思考题等模块,对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提高或者课外阅读都有很大帮助,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很强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