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乡野来
作者简介
刘诚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十一届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家。已在全国省级行政区600余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杂文、随笔3000多篇共700万字,100多篇作品入选教育部编辑的《中学生课外读本》《大学语文新编教材》各类选本,出版散文杂文集《暗权力》《旧风骚》《一品高官》《暗权术》《暗风流:史上文人那些事》《民国风流》《恋爱是件奴才活》《非常弱音》《谁解茶中味》《历史有戏》《心心点灯》《将进食》《风吹来》等著作。《回家地图》获第七届毛泽东文学奖。
内容简介
母亲的味道 胃离心最近,儿离娘最近。 江南离洛阳数千里,远吗?远。然则,娘离儿最近,胃离心最近。 后汉那阵子天空晦暗,洛阳牢里地板潮湿。陆续被关监房,黑手高悬霸王鞭,烙铁拶指加皮鞭。陆续是条硬汉子,各种刑罚受遍,血飞溅,不哭天。囹圄之中不见天日,生杀予夺,操于狱吏之手。狱吏之嚣张跋扈,西汉开国大将周勃体会至深:“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陆续受尽折磨与拷打,他不哭,他就不哭,他硬不哭。 陆续还是哭了,稀里哗啦地哭了。狱吏给他送来一碗饭,饭上摆放了几片肉、几根葱,陆续突然间眼泪哗啦啦,大雨落屋檐,白泪滔天,“续对食悲泣不自胜”,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啊?“使者问故”。母亲自江南,千里迢迢来京都了,身在京都之儿郎,“母来不得相见”,自然悲从中来,不可遏止,“是以悲耳”。谁谁谁,从狱外通消息入狱内?“使者大怒,以为门卒通传意气,召将案之。” 没谁通传意气,是那碗饭传递了其中消息。不对,是那碗饭上陈列的美食,那是母亲的味道,“因食饷羹,识母所自调和,故知来耳,非人告也”。如湘菜、鲁菜、粤菜大师,每制一盘佳肴,碟边注明大厨甲、乙吗?不是,不用注明谁谁谁,母亲炒就的美食,还要注名字吗?“使者问,何以知母所作乎?”那是母亲特有的、独有的、绝无仅有的味道。 陆续母亲的味道是,“母常截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是以知之”。你到过江南吗?你到过湖南吗?除夕那夜年缸肉,切方如麻将牌,葱切多长,盐加多少,油添多少,那一盘菜,左右翻,上下炒,是十五次还是十六次?都刻印着母亲的手记吧。 我母亲用猛火、文火炒制的家常菜肴,也有我母亲的味道。家常之常,最是豆腐吧。居家饮食,谁不曾制作过豆腐?“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小时候,上餐白菜,下餐萝卜,上餐下餐,不是白菜萝卜,便是萝卜白菜。也有那么一回啊,母亲要到三五里外的小集市,买一板两板豆腐回来,素可作荤,素简直是荤,豆腐当猪羊肉,当小宰羊的。吃上一餐豆腐,算是打牙祭呢! 母亲炒制豆腐,整顿衣裳起敛容,神态竟至庄严的。老家堂屋有灶,火灶居堂屋中央。到了城,我再也看不到火灶居如此中心位置,灶已在偏房了哪(饮食指数,不占居民消费指数之第一位了嘛)。老家灶,居堂屋最中央,客厅最中心。灶之上,四四方方,端端正正,摆着炕桌,炕桌横交错竖,四面皆空,平时护灶,饭时当桌。 母亲煮萝卜白菜,甚是轻率,胡乱翻炒,水当油放,蔬菜丢锅里,左右开弓,三下五除二,加一半勺水,起锅,大功告成。买了一两板豆腐归来,状态大不同:洗手,搓掌,说不定还系围裙,锅架灶上,屈尊,蹲身,板板眼眼,或还拿小板凳坐起。三十年过去,许多形象或已忘记,而母亲蹲伏灶间,文火煎水豆腐之优雅姿态(印象中,母亲多风风火火,未曾雅致过),如在目前。 母亲身伏炕桌,头倾灶上,摊开一只巴掌,巴掌上置豆腐块,另一只手操刀,截之,“未尝不方”,都是小方块,不厚不薄,概如作业本厚薄,切一块,小心轻放于锅中;先自中央始,次第相挨,直至黑锅中,一色白。说母亲煮蔬菜,很轻率,一个印象是,母亲水当油放;说母亲煎豆腐,甚庄严,那是见到母亲油当水放。呵呵,所谓油当水放,那是我夸张之言,不足采信。我堂客煮白菜,炒羊肉,端起油壶,汪洋倾泻;我母亲纵使煎豆腐,算最耗油的吧,也是用盐勺子舀,一滴一滴,小雨落屋檐,油滴锅不穿,次第相滴,次数多又多罢了。 母亲煎豆腐,神形专注,一双筷子,紧握手中,见得豆腐边角泛黄,将其夹起,翻面,从锅中央挪至边缘,次第将周边豆腐移至锅中心。油煎豆腐的声音是童年第一妙音。母亲灶间全神贯注,我坐板凳上,勾头,头也伸进炕桌尺许,舌头嘴内转圈圈,时出唇边,车子雨刷也似的扫,将涎水扫回唇内。母亲所煎豆腐,最出味的,是两面黄。这是我堂客做不了的。我堂客也煎豆腐,只煎一面黄,另一面依然白色。我多次责问她,为什么不两面黄,堂客说:煎吃的,要不得,不合食品安全,也因此缺少营养。一块豆腐哪来食品安全?营养云云,何胜味道。营养者,形而下;味道者,形而上。只讲营养,不讲味道,美食岂出境界。毛泽东的大厨,总劝主席不吃红烧肉,主席说,厨师兼营养学家的话,可信,不可全信。 母亲煎的豆腐,两面黄,两面脆,两面都是黄点突起,有如突触,却从不焦。母亲放下诸般活计,一次煎豆腐,耗散母亲小半天功,全身心投此间,哪会焦呢?不焦,出脆,直接拈一块上来,也是上火的。待块块豆腐都两面黄而脆,母亲掺一勺水,顿时火脆转绵柔,又加葱,与陆续母亲不一样的是,我母亲加葱,葱不曾“以寸为度”,而是一锅全盖,全煮。南方之葱,好香好香的,煎豆腐加葱,不减陆续母亲那“截肉炒寸葱”之味,或还胜之。 母亲煎菜还出味的是煎冬瓜。我堂客知我喜欢大啖煎豆腐一大盆,还喜欢吃煎冬瓜一大碗,也曾学我母亲,媚我胃以近我心,到底不行。冬瓜纯蔬菜,母亲亦能做出荤味来,其法也是煎。一块冬瓜,切方,以寸为度,不斜不扁,方形麻将,不大不小,厚如麻将。其法还是,在方寸之冬瓜上,横切竖切,表面切方丁,切深缝,缝深深,深至冬瓜中心。然后,也是油当水放,放锅里,再将方寸冬瓜,置锅中煎熬,这回不两面煎啦,只煎外面,也煎得泛黄。您知道,冬瓜肉厚,油盐难进,切了缝后,油盐深入冬瓜骨髓,均匀散布。冬瓜本瓜,因此而有鸡肉鱼肉小宰羊滋味了。蔬菜出肉味,那是我母亲的拿手好戏,那是我母亲的美食功夫,那是我母亲的美食味道。 还有一道菜也是蔬菜,也出味,是坛子里的豆角,我是最爱吃的。豆角切成寸长,晒干,腌坛,坛边全是黄泥巴,周围团圈扮起来,不让透气。待秋至,待冬来,待来年春回,开坛,抓一把几把,以青辣椒红辣椒炒,味道也奇佳。呵呵,那不是我母亲的味道,是我大姐的味道。母亲也腌豆角,总是不那么精致,母亲腌制的豆角,含水分多,发潮;坛内豆角若发潮,味道便泛酸,自是孕妇之最爱,可谁天天怀孕啊。我母亲腌的豆角,不如我大姐腌的豆角来得正宗,来得味道纯正。 美食者,怕也是如著文章。食材如题材,炒法如写法。放油盐如措辞,加作料如布局,一样事物,不同排列组合,此作家来写,与彼作家来写,格局气象,或如霄壤。甚是母亲的味道,甚是大姐的味道,甚是堂客的味道,甚是烂作家、烂厨师与甚是好作家、好厨师的味道。味出舌间,香留齿间,反刍胃间,美食或文章,总以情感之归属,精神之向度,印刻心间。 1.82篇深情美文,勾起你心底那份对故乡的眷恋 本书是与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对话——每个人心中都珍藏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乡,伴随我们一路成长。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或许与过去的自己不再相同,但对故乡的眷恋却愈发深厚。当特有的乡野成为记忆,过去的那些情、那些景、那些事,我们只能在文字中找寻。触摸记忆中最温柔的眷恋,作者用细腻而真实的文字,将故乡的山水、人情、风俗娓娓道来。无论是亲身经历还是乡间听闻,这些故事重现了故乡的淳朴与温暖,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久违的亲切与温馨。 2.用温情琐事写出故乡的根,治愈异乡人漂泊的心 走在异乡的路上,总有一种温暖来自故乡。无论他乡的繁华如何耀眼,都不及故乡那轮明月带来的安慰。本书以乡情、乡俗、乡味为纽带,将点滴小事编织成一幅充满温情的乡土画卷。作者细致描绘了故乡的岁月故事,那些朴实无华的日常带来一种治愈的力量,抚慰每一个在外漂泊的灵魂。书中既记录了“走出去”的勇气与梦想,也描绘了多年后“走回来”的思索与感悟,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找到心灵的归宿。 3.乡情凝成诗意,湖湘文化在字里行间流淌 这是一本独具湖湘特色的散文集,透过细腻的笔触、独特的乡俗俚语,展现出中国乡村的变迁与人情冷暖。作者自乡野而来,见证了乡村的发展与振兴,他以温情与真实描绘了家乡的独特文化——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揭示了人性的真实面貌。书中的湖湘方言让人倍感亲切,故事里的乡村生活鲜活而动人,既有浪漫的爱情故事,也有时代留下的深刻印记,让人读来既会心一笑,又感慨万千。 4.美文与插图交织,带你领略散文的细腻与乡野的温度 本书不仅文字温暖走心,还配有契合乡野气息的实拍照片,将故乡的山水、一草一木鲜活地呈现出来。图文并茂的设计、手感丝滑的纸张,让每一位读者在翻阅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散文的独特之美。书中每一处细节,都传递出作者对故乡的敬意与眷恋,为读者呈现出乡土之美的真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