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词语 大文化
作者简介
冯天瑜,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汤用彤学术奖、获得者 。
内容简介
言及“借词”及中外语文涵化,必须讨论中—日语文互动问题。古代日本从中国进口包括大量汉字词在内的汉字文化系统。此点评议甚多,此不赘语。在文化传播方向上,近代中日间发生逆转,仅就词语而论,日本便从输入国变成输出国,中国则由文化供应源转为文化受纳处。清末民初中国从日本引入大量译介西学概念的新名词,张之洞称“日本名词”,林琴南称“东人之新名词”,刘半农称“东洋派之新名词”,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者称其为“日语借词”。a 有人认为,近代汉字新语中,“日源词”占了七成,若去掉“日语借词”,近代中国人便难以说话作文。然而,经具体考析便可发现:近代中国使用的反映新知识的新名固然不少来自日本,但称新名多半为“日语借词”,则是过甚其辞。笔者以下将陈述此种夸张之误,决非要给“词汇民族主义”b 张目,不是为了证明“老子先前比你阔”,以获得阿Q式的“精神胜利”,而是从近代汉字文化史的实况引出的结论。而持平允态度,较之坚执极端,于人于己有益无害。 一、近代“日本名词”入华 鸟瞰1894—1895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惨败,促成国人“大梦初醒”,决意向强敌学习,自1896年开始派遣青年学子赴日,研习日本人消化过的西学,此后十余年,渐成留学东洋高潮。经中日两国人士的努力,尤其是数以万计的中国留日学生和少数“亡命客”(梁启超等以此自名)的转输,汉字新语从日本大量涌入中国。a 康有为在1897年撰《日本书目志》,收录大量日制学名(“经济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等)和“绷带”“方针”“手续”“国学”等新词,一时朝野注目。 清民之际从日本入华的汉字新名,有如下几类: (1)音译词( “瓦斯”“俱乐部”等 ), (2)日本训读词( “入口”“手续”等 ), (3)日本国字( “腺”“膣”等 ), (4)日文译语( “基于”“对于”等 )。 (5)将中国古典词原义放大、缩小或转义,以对译西洋概念。以“现象”为例,本为汉译佛语,义为佛、菩萨现出化身,日本哲学家西周(1829—1897)的《人生三宝说》(1875)在“现象”词形中注入新义,成为与“本质”对应的哲学术语。 (6)运用汉字造词法创制新词,以对译西洋术语。 这是一部“历史文化语义学”领域的核心著作。作者由字通词,由词通道,以“中国”“文明”“封建”“科学”“民主”“共和”“革命”“自由”等常用词汇展开中-西-日三边文化互动的壮阔图景,探索近代以来汉字新语的文化内蕴, 发现众多词语、概念生成和演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