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大学之道——章开沅口述史

回归大学之道——章开沅口述史
作者: 章开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26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回归大学之道——章开沅口述史
ISBN: 9787568067720

作者简介

章开沅,祖籍浙江省吴兴县,1926年生于安徽芜湖。著名章开沅章开沅历史学家、教育家、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Augustana College)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后长期执教华中师范大学,是享誉国际的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

内容简介

精彩文摘1: 我家的书房名字为“学海书屋”,藏书种类很多,我都翻阅浏览。父母为我们订阅《小朋友》杂志,还买了很多开明书局出版的儿童读物,如冰心的许多作品,丰子恺的漫画,乃至《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爱的教育》的中译本,让我们幼小的心灵得到爱、善、美的滋育。由于我住在父母隔壁,近水楼台先得月,得以把他们卧室书橱上的休闲书籍全部都翻阅一遍。*感兴趣的是林纾译述的外国小说,如《三剑客》《茶花女》等,虽然不能全懂,但也能够看懂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性格,许多情节都使我入迷,这为我以后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鲁迅的《故事新编》《呐喊》《彷徨》等我都喜欢看,看过好多遍,他的文笔深深吸引着我,在平时写作中经常模仿这种风格,这对我此后的性格也有些影响。因为知识有限,我对父亲的很多藏书似懂非懂,但其中日本友人宫崎滔天自传性质的回忆录《三十三年落花梦》,我反复阅读过多遍,了解其大意。我感觉作者与《隋唐演义》里的虬髯客形貌非常相似,都具有英雄气概。宫崎滔天真诚支持孙中山发起和领导的辛亥革命,所以我很敬佩他的胆略。在后来的辛亥革命研究中,我把宫崎滔天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对象。 当然,坦率地说,我*入迷的还是小爷爷与大哥的私下藏书,他们两人住在东院楼上,享有更大的空间。爷爷从不上楼,父亲也懒得去,所以他们可以买许多武侠、神话书籍,如《彭公案》《施公案》《儿女英雄传》《七剑十三侠》《火烧红莲寺》《封神榜》《西游记》等,我都借来独自阅读,尽管也是似懂非懂。有段时间我经常沉溺于幻想之中,常常幻想着自己能够像神仙一样脱离凡尘而逍遥自在,也幻想着自己具备一些特异功能,在刀光剑影中叱咤武林,惩恶扬善。我羡慕土行孙的土遁,更羡慕剑侠们的剑遁,一道白光就可以来去自如,上天入地,到任何自己乐意去的地方而不被家人发觉。当然*好是拥有孙悟空那样的“筋斗云”,一个跟头可以飞十万八千里。我也曾暗中“修炼”,干过一些荒诞不经的傻事,如将铅笔磨碎成粉吞服或“炼成丹药”,以为丹成以后可以口吐红光随风飘游;也曾把橄榄核含在口中睡觉,幻想能练成什么克敌制胜的神秘武器。幸好这些傻事没有酿成任何恶果,否则真会使父母遗憾终身。 相较之下,母亲尽管体弱多病,但对我在学习上的关心要比父亲多一些,因为她与我在一起的时间多一些。只要她的精神较好,就会教我练习写字或诵读一些浅显的诗词,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之类。到我年岁渐长,她就指导我背诵一些较为深一点的诗词,如杜甫、李白的诗,苏东坡、辛弃疾的词。我练字的字帖名《星录小楷》,全部是赵体,这是章氏家人的故乡情结,上面写的都是流传甚广的词,如李后主、李清照的比较深沉委婉的作品,经过反复接触,也就自然而然地浸润于心灵。母亲有便秘的毛病,每逢坐马桶太久觉得无聊,就把我喊去背诵古典诗词,所以我暗中将此取笑为“马桶边的文化休闲”。但有些诗词就是这样逐渐融化成为我早年的文化积淀,尽管是那么浅薄。 西安事变以后,我又贪婪地阅读了祖父订阅的《申报》《新闻报》。此外,祖父因为办厂,闲暇时也买卖股票,需要随时了解时局变化、市场情况和股市动态,所以祖父还买了一台很大的收音机。这个新奇的东西,又让我获取了不少书本之外的知识。大人们有时在祖父书房里分析政治形势,我在一旁读书之余,不知不觉被长辈们热烈的讨论所吸引,似懂非懂地跟着关心国家大事和时局变化。 精彩文摘2: 1938年秋,我和姐姐、三哥被父亲送往国立九中读书。国立九中位于四川江津德感坝,师生以安徽籍为主。德感坝在江津县城对面(北岸),隔着一段水流湍急的长江(当地称川江),靠小木船摆渡来往。德感坝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我先后就读的初二分校和高一分校都设在村庄的祠堂里,都是很大的祠堂。把慎终怀远供奉列祖列宗的祠堂提供给外省沦陷区的流亡学生办学,这是四川人的宽厚仁慈,对我们这些小难民来说则是大恩大德。 我记得有一个祠堂名字叫做“云庄祠”。虽然说是设在祠堂里,但祠堂并不作教室,而是作为学校的办公场所和宿舍,吃饭也在这里。教室是在祠堂外面临时盖起来的,虽是竹篱茅舍,地面都是泥巴,诚然简陋,但毕竟是新盖的整洁竹篱茅舍,不仅散发出谷草与泥土的清香,而且明亮通风,课桌板凳也是崭新的。在那烽火连天的苦难岁月里,这里简直如同世外桃源,使我乐而不思离蜀。讲台垒得很正规,黑板也很宽大,还真有点办学的样子。我们白天上课、晚上自修都在教室。 那时村庄里还没有电灯,晚上自修,人手一盏桐油灯。晚自习时,学生每人各用一个碟子或一个破碗,里面放上灯草和桐油照明,并且,桐油也好,灯草也好,都是计划供应。桐油燃烧不充分,味道很重,烟也大。坐在灯前看书时没有特别感觉,如果出去上一趟厕所再进来,可以看到整个教室烟雾缭绕,气味也颇不佳。由于烟大,一个晚上下来,鼻孔经常都是黑的。 我们吃饭是在祠堂的大厅里。食堂很壮观。做饭的灶都往地下挖,锅只高出地面一点点。锅很大,锅铲和瓢也大得吓人,要有很大的力气才能操作自如。早餐多是稀饭,午餐和晚餐是干饭。干饭先煮后蒸。蒸饭用的容器是很大的桶。大灶大锅大饭桶,好像餐饭很丰盛,实则不然。之所以要大灶大锅大饭桶,其实是办学规模大,吃饭的人多。分到每个人,能管饱就不错了。干饭先煮后蒸,做法似乎很讲究,其实品质并不高,无非是稻壳、稗子、石沙、米虫、老鼠屎等含量较高的“八宝饭”。 主食如此,菜更可怜。一年到头难得打一回牙祭,平常吃得*多的是蚕豆,多是用盐煮一煮,偶尔炒着吃,就算“花样翻新”了。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学会炒蚕豆的。把干蚕豆放在锅里翻炒,等到蚕豆焦枯的时候,把加了少许盐和一点点油的水往上一浇,蚕豆就裂开了,咸香可口。 精彩文摘3: 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好公民 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好公民。无论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人的素质教育是*为重要的。在目前国家还没消亡的情况下,国家的根基就是公民,所以教育应该把每个人培养成一个好的公民。 但现在的基础教育以灌输知识为主,高等教育又以就业为导向,涉及公民教育的内容可谓少之又少。当下的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样的改变?从小学就应该抓紧德育,讲现代社会做人的道理,包括个人与集体,包括与家庭、朋友、社会、国家如何正确相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至少是一个努力的方向,不能等闲视之。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不抓好这个起跑线,就有可能让年轻人走上邪路,乃至祸国害民。 解放前大学有公民课程,中小学好像没有公民课程,但也注意公民教育,如公民应有的守法观念与做人准则。国民党掌权后特别加强党化教育,意识形态很强势,有些公民课程的老师就是国民党党务系统派来的,不学无术,空话连篇,所以学生很反感,逃课者多,就是听课者也敷衍了事。真正起正面作用的,倒是一些好老师、好校长的言传身教。他们爱国敬业,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安于清贫,心无旁骛,诲人不倦,用心血滋润着我们幼稚的心灵,使我们终生受用无穷。记得小学毕业时,教导主任(音乐老师)指挥我们唱毕业歌,即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曲,一开头就是“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那正是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夏季,我们热血沸腾,壮志凌云,从那一天起就决定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结起来。 在这五六十年来,基础教育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我是亲眼看到的。现在的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独生子女在家是被宠爱的“小皇帝”,但他同时又有孤寂感,因为没有兄弟姐妹,有时候连玩伴都没有,如果父母工作一忙,那就更孤独了。这样会使孩子产生一种什么心理呢?总体来讲,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大家都以自我为中心,那就很容易相互冲撞,引发问题。过去怎么会有同学随便杀害同学的现象呢?现在一个宿舍的同学,很可能会因为一双球鞋有臭味,或者其他小事,就起严重冲突。 精彩文摘4: 好制度比好校长更为重要 20世纪80年代,我也曾参与高校管理工作,深知校长责任的重大,不仅其办学理念、谋划决策关系着学校的发展走向,而且其一言一行所体现的品格、作风,也悄然无声地对众多师生员工产生某些影响。甚至在卸职多年以后,偶然在外地遇见相识的或已忘记姓名的校友,经常可以听到“某年某月某会曾听过你的报告,你说过的某几句话给我印象特深”之类亲切怀旧话语。我给学生做报告一般不带讲稿,往往采用对话交流方式,学生虽然听得兴趣盎然,但我自己却唯恐口无遮拦而可能给他们以某些误导。所以每逢听见过去的学生复述我的若干“佳句”时,我的内心深处往往涌生惶悚之感。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我对于历史上这些著名大学校长理解渐深而敬佩日增。他们当年的办学条件比我们差,困难比我们大,可以利用的资源比我们少,但是却能与众多教职员工同心协力、苦心经营,把学校办得各有特色,并且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在国内外赢得与日俱增的声望。可以说,他们的生命与学校已经融为一体,而学校的声名正是他们与众多教职员工一起用心血浇灌铸成。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一所名校往往与一位或几位校长的名字紧紧联结在一起,如北京大学与蔡元培、清华大学与梅贻琦、南开大学与张伯苓、浙江大学与竺可桢、金陵大学与陈裕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与吴贻芳等。 当然,强调大学校长在学校的地位与作用,绝非提倡人治,更不是提倡家长制的独裁。对于大学来说,民主作风与学术自由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每一个办学卓有成效的著名校长,大多具有较强的民主观念,至少是能逐步推行教授治校,努力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个人资质相较而言,应该承认制度更为重要。任何优秀的校长总有自己的任期(或长或短)限制,但健全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往往可以延续数十年。我在海外一些名校工作,深感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重要性,而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更为重要。我每到一所学校,开学伊始接受入校教育,时间不过两个小时,主要是介绍学校重要规章制度,不像我们对新教职员工的岗前培训要花费3天乃至1周,而且要花费很多时间“务虚”。我常爱说一句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校园譬如军营,师生如同士兵,老师(包括校长)职工和学生一批一批来了,又一批一批走了,如同连绵不绝的流水,但名校如同铁打的营盘,历经世事沧桑而长盛不衰,靠的就是一套人人必须遵循的合理制度。光靠校长自身的聪明才智是治理不好大学的。 教育应该首先治疗自己,然后才能治疗社会、治疗全人类。 1.思想性。经验叙事服务于理论思索,对高等教育改革事实性的叙述是为了展现背后的哲学思考。2.教育性。本书以教育改革为主线,探讨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对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具有借鉴意义。3.可读性。本书尽量生动贴切的文字,将口述实录与文献参考方式互相结合,总结口述者任职大学校长期间的教育改革理念和实践,娓娓道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