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时代(精)

我们生活的时代(精)
作者: (日)入江昭|译者:王勇萍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我们生活的时代(精)
ISBN: 9787508657813

作者简介

王勇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导。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浙皖赣分会副会长,安徽省高校翻译协会理事。主要译著:《中国翻译通史》(共著);《汉语文字学史》等。主要编著教材:《日语语言入门》;《日语会话》。 入江昭(Akira Iriye,1934— ),当代美国杰出历史学家,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Charles Warren讲座教授、历史系主任。1978年出任美国对外关系史学家学会主席,1982年入选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1988年当选美国历史协会主席,2000年荣获日本天皇颁发的荣誉勋章。

内容简介

为何对历史的看法变了 世界史与全球史之间 如上所述,如今,历史学家们正试图在世界历史 (Global-history)及人类历史(Human -history )的框架下探讨从过去到现在的趋势。人类的跨国连 结让世界变得如此之小。将这一过程明确,其实也是 学习现代世界史的任务。 当然,以全球史观比照“现代以前”也是适用的 。即使是那些冠以古代及中世纪之名的时代,世界也 是以各种形式与方式连结着的。通过陆路、海路的交 易,宗教的普及,或是民族对立以及由各政治集团挑 起的军事入侵、殖民地的形成等,世界各地人与人之 间的连结源源不断,并且形成了用于交流的场所。 在此意义上,人类历史自始便是“世界的历史” 。尤其是在1900年前后,由于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 ,世界各地的接触与交流更是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 这一时期大量的以“世界史”为题的著作发表也是可 以理解的。譬如:英国作家、评论家H·G·威尔斯 ,历史学家A·J·汤因比 等,在20世纪初就以世界 史为题出版了众多著作。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加拿 大裔美国学者威廉·麦克尼尔 出版了题为《西方的 兴起》的人类史著作。汤因比与麦克尼尔是世界史研 究的开山鼻祖。 然而,世界史未必就与全球史一样。众多的现代 历史学家在世界(World)与全球(Global)这两个 词中,更喜欢选择使用“全球”(Global),也反映 了这点。 世界史给人的印象是:全世界国家、地区、文明 的总括。然而,从事全球史研究的学者中,大部分却 是通过选择几个题目谋求追寻历史的动向,且在研究 视角上,大多符合交流、连结、混合的特点。在世界 各地,拥有这种意识的历史学家逐渐活跃起来了。总 而言之,世界历史就是交流、连结、混合不断反复的 历史。这种历史观如今已然成为了全球性的趋势。 历史学的轨迹 如前所述,这种历史观在全世界影响力加大是在 比较近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而这件事本身也 成为了现代史的一个特征。那么历史观是为什么?又 是怎样变化的呢?下面我想结合自身的经历对历史学 的轨迹进行阐述。 1953年,我来到美国留学。留学之初,我并没有 全球观点,可以说那时欧美历史学界也完全没有全球 观点。当时的历史研究几乎都是以国家为单位。本科 期间,我主修英国史,硕士期间是美国史和中国史。 不管修哪门历史,在基本的研究态度、研究方法 以及成绩评定方面,大都一样,没有太大的差异。正 因为如此,我可以与任何国家的学者、学生交流,一 丝不苟地查阅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献。同 时,钻研学术的演进与变化,在此基础上致力发掘自 己所能做的新贡献。即使到了今天,这样的一种学术 态度,依然使我受益匪浅。 只是,从当时到其后的数十年间,历史研究的框 架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学者们的关心虽也有从政治史 向经济史甚至社会史、文化史转移,但其专业领域依 然是诸如美国政治史、德国思想史,或中国经济史这 样,以某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同样,大学历史系里的 终身教授也都是美国史、英国史、俄国史的专家。 虽然,大学里也有欧洲史、东亚史课。但这些课 也不是从欧洲、亚洲等宏观的综合视角出发,而是以 构成这些区域的一个个国家为视角。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主要从事美国外交史的研 究与教学。我真正开始在更广域的全球视野下关心欧 洲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事了。 外交史即以国家间关系为主,基于外交文献的研 究,是历史研究中最早存在的一个领域。然而,其基 础是单个的国家。因此,美国外交史通常会被认为是 美国史的一部分,而我本人也一直被称为美国历史学 家(Americanist)。 外交史需要查阅多个国家的政策,所以,也有人 认为应该称之为“国际关系史”。虽然称为“国际” ,但仅指国与国之间的交际,以国家为单位的历史是 不变的。 P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