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六百年
作者简介
牛津大学伦敦史博士,历史学家,播音主持人。日常为《每日电讯报》《卫报》撰写历史专栏,曾在BBC、ITV的纪录片中作为讲解人。他还是“UnrealCityAudio”的联合创始人,通过线下活动、音频等开展伦敦的身临其境之旅。
内容简介
前言
置身伦敦,我们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地成为时间旅行者。在这里,古老建筑与现代楼宇毗邻而立,褪色过往与新奇格调相映成趣,整座城市充满了活力。有时只需走过一个街角,或探访一处陌生之地,就宛如踏入另一座城。你会发现,保存完好的乔治亚建筑紧挨着刻板的市政公屋,也会发现罗马时期的残垣在城市的喧嚣中静立。伦敦全城遍布着通往历史世界的入口,想要踏入历史的长河中一探究竟吗?你只需找到这些入口即可。
接下来的章节将带你穿越伦敦600年的历史,浸润在这座全世界最伟大城市的声色气韵之中,发现一个又一个值得纪念的符号。有些符号举世闻名,有些则鲜为人知,但它们都镌刻着那些时代的精神特质。穿越时光,我们将会看到伦敦在中世纪挣脱罗马教会的枷锁,在17、18世纪崭露头角,并在维多利亚时期崛起为“上帝在人间创造的令人惊叹的奇迹”—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大城市。我们还将目睹伦敦历史上的至暗时刻,死神在大瘟疫时期挥舞着镰刀收取人命,翌年的大片烈焰又将城市吞噬得只剩荒芜。然而,我们也将见证它的复苏,见证它在伦敦大火和闪电战大轰炸后的灰烬中重生。
环球剧院
伦敦人对戏剧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剧院几乎每天都会上演不同的剧目以保持上座率。有三分之一的伦敦成年人每个月都会看一部戏剧。正如平时的每个下午一样,今天下午也有3000多人注视着舞台—当剧院被塞得满满当当时,人数还会翻倍。
人群在萨瑟克区的大街小巷涌动,赶去看2点钟上映的戏剧。跟随他们的脚步,环球剧院很快映入了眼帘。剧院就坐落在街道尽头,再往前就是田野、农场和池塘。它的外观呈现为迷人的圆形,矗立在一排不规则的住宅之间。再靠近一些,你会发现它其实是个多边形—很可能有20个面,高三层,外围直径达100英尺,还有一个茅草屋顶。它的木质横梁隐藏在涂有银灰色颜料的抹灰篱笆墙内,从外面完全看不见。远远望去,你可能会误以为它就像罗马竞技场一样由石头建成,也许那正是建造者所希望的。现在女王伊丽莎白莎白一世的官方哀悼期已经结束,剧院又开始演出了,事实上女王本人也正是戏迷。
请继续向前走。在入口处,你必须往翠绿色的存钱罐中投进至少1便士。门口的存钱罐由“收集者”保管。当罐子被装满时,他会把它带进“售票处”打碎。对于拥有和管理着剧院的宫廷大臣剧团而言,硬币像瀑布一样流入金库的声音就如同音乐一般美妙。带顶篷的楼座,一个站位售价2便士,带坐垫的座位需要3便士,舞台上的包厢需要6便士。事实上,只要1便士就可以真真切切地看一出戏,因为只需1便士你就可以进入舞台前露天的“池子”或者“场地”里。
如果你期待着和一群安静矜持的观众整齐地坐在看台上,最好趁早打消这个念头。实际上,你要穿过一群狂热的戏迷,才能找到自己的座位。看台上一片混乱,观众们不是在闲聊、尖叫、打嗝、丢坚果、吐果核、叫啤酒、把帽子扔到空中、哼着那些记不大清的关于新教殉道士的民谣,就是在接吻,他们都是后排站票观众或者“散发臭气的人”。大部分时候,这种氛围会让我们联想起21世纪的音乐节或足球赛,而不是观看具有人文精神的伟大戏剧的场所。然而,这就是当时的生活。剧场楼下的露天场子里到处是叫卖的小贩。他们兜售着橘子、梨(它俩混在一起吃非常带劲)、葡萄、无花果、李子、樱桃、花束、河蚌和牡蛎—就像是21世纪的爆米花和可口可乐一样。如果你需要墨水,这里甚至还可能提供乌贼。只需3便士,你就可以给自己买一小管烟草。楼座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吸烟,还有一些人浑身散发着臭气。
抬头看。遇到刮风、下雨、下冰雹、下雪或者蝗灾时,你会庆幸自己戴了帽子、穿着夹克。饶是如此,至少还有一些风能让你少受一点恶臭之苦。
巨大的木造舞台是矩形的,有两扇通往“演员化妆间”的门。演员们就通过这两扇朝向观众的门上下台,没人会从侧面上台。化妆间上方是六个包厢,其中最豪华的座椅都被绅士、贵族、纨绔子弟和他们的情人租用了。他们坐在那里,很乐意成为剧院中供人们欣赏的一道风景。三层的楼座被划分成不同区域,成螺旋状围绕着舞台。曾经有一部讽刺作品抨击了包厢中那些自私的“插着羽毛的上层阶级”,因为他们头上“戴着的白色羽毛造型就像羽毛球”,挡住了所有人的视线(大致来讲,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他的帽子就越高)。
环球剧院能容纳大约3000名观众,是伦敦最大的剧院。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认为只有经过认真研究,读者才能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但是,如此庞大的规模和如此低廉的票价让环球剧院真正为大众提供了娱乐,屠夫、搬运工、酒婆、学徒工,三教九流都能挤在这里看戏。很多学徒背着师父(除非他们陪师母一同前往,这时有发生),也不顾技工法令的约束,偷跑到剧院看戏。技工法令规定每年3—9月的工作时间为上午5点至下午7点,每天有两个半小时用于吃东西。
·企鹅出版集团出品,呈现伦敦六百年的社会生活史。
回溯伦敦社会历史的六个重要时期,再现一座大城市的沉浮变迁、城市面貌与风格文化的演变成形。
·深入历史的微观层面,放大我们所熟知的大事件下鲜为人知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历史的真相。
城市的历史由无数普通人的生活写就。城市风景,古老建筑,文化风气,阶层冲突,社会问题……作者将社会生活录写成了文字。你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将成为剧中人。
·深入伦敦的街巷,寻访戏院、jiu肆、咖啡馆,找寻城市表象下的传奇故事。尽现伦敦的多元、包容与矛盾。
城市文化兴起的过程中伴随着野蛮、愚昧,大都市的华彩乐章之下隐藏着丑恶、阴暗。历史被赋予生动的色彩,残酷而又精彩。
·文学笔法与历史讲述相结合,纪录片式的画面感。
严谨的史实考据,再现历史的真实细节;引人入胜的精彩描写,令人身临其境,伦敦的形、色、声、味扑面而来。
·文字风格独树一帜,吐槽优雅而又犀利,尽显伦敦人特有的骄傲、幽默和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