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大脑构筑如何塑造人的个性)(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人类的天性 你如何看待你自己?倘若需要在交友网站或者人才招 聘网站上描述自己,你将选择哪些语词?内向还是外向? 谨小慎微还是无所畏惧?多思多虑还是无忧无虑?或是具 有创造性、具备艺术家气质、勇于冒险、富有想象力?抑 或顽固、冲动、敏感、勇敢、顽皮、善良、自私、缺乏责 任感、勤恳认真?我们每一个人不仅性格千差万别,智 力、性偏好等其他多方面的心理特质也多有不同。所有这 些加在一起,共同定义了我们是怎样的人。 那么,每个人独有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呢?数千年 来,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到现代美国的平克、 乔姆斯基,无数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都思考甚至争论过 这个问题:一个人之所以会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是源自 先天的差异,还是纯由后天经验所塑造?在20世纪,占据 主流的学说是弗洛伊德流派的心理学。这个学说认为我们 的心理倾向可以溯源到童年时期的形成性经历(即对性格 的发展有持续重大影响的经历)。在现代社会学和心理学 的许多领域中,这个观点至今仍有许多拥趸。不过,被认 为能够影响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已有所拓展,文化和环境 等因素也被包括在内。 但是,近年来上述领域受到了遗传学和神经科学的强 烈冲击,因为来自后者的证据有力证明:心理特质至少具 备部分先天生物学基础。对于某些人而言,这可能是个颇 具争议甚至有悖道德的立场,却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吻合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每个人的个性与生俱来、生来如 此。任何一个多子女家庭的父母都应该深有感受:每个孩 子的天性自出生伊始就在很多重要的方面彼此不同,并且 这些差异与父母教养方式并无关联。 先天性状这个概念通常被等同于基因的影Ⅱ向。的 确,在很多语境下,“先天”和“遗传”这两个词可以相 互替代使用。正如中国俗谚有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 的儿子会打洞”,西谚亦有云“苹果掉得一定离树不远” 以及“他的行为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受到家庭的影 响)”。这些俗谚俚语都反映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朴素认 知:人类的心理特质并非完全由后天教养所塑造,而是至 少在一定程度上编码在我们的DNA中。 这一点是如何实现的正是本书想要探讨的问题。基因 组如何编码每个人的不同天性?这种信息的本质是什么, 如何被表达?某种意义上,这些问题实际上等同于另一个 问题:人类基因组如何编码人类的天性?这是因为,倘若 塑造典型人类天性的程序的确存在,那么个性可能只是这 个程序的变种而已。这就像是人类的身高:人类基因组包 含着决定人类身高的程序,但是由于个体基因组中存在的 身高程序的变异,每一个人的身高可能更高或更矮。我们 将会看到,这类变异不仅的确存在,而且不可避免。人之 所以为人 在我们讨论所谓的人类天性之前,也许应该先退一步 思考它是否真的存在。是否真的存在某种我们每个人都拥 有的典型特质,并让我们区别于所有其他动物?这个问题 困扰了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数千年,迄今并无定论。它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