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
作者: 张苍 等
出版社: 上海教育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00
折扣购买: 九章算术
ISBN: 9787572006258

作者简介

本书原文历经两千多年辗转抄录、翻刻,其作者和出处已无法考证,故作者标记为佚名。 本书采用了刘徽对原文的注释内容。刘徽(约225年—约295年),三国时期魏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 本书的译者为希格玛工作室由多名数学爱好者组成。工作室成员均为数学专业科班毕业,有较好的数学专业功底;且有一定的英语交流与写作能力。曾翻译出版了《密码俱乐部》。

内容简介

壹.《九章算术》的历史 作为中国传统数学最重要的典籍,《九章算术》一书本身的起伏,似乎就对应着中国古典科技文化的兴衰。 《九章算术》原文采用“题(问题加答案)—术(算法)”的形式,从各种史料来看,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问题和算法成型于春秋战国 ,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到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而《九章算术》也“经术散坏”。到西汉,汉文帝刘恒修生养息、兴修水利,于是有北平侯、丞相张苍,汉宣帝刘询劝课农桑、通漕渠、设常平,于是有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此二人等对《九章算术》“因旧文之遗残,各称删补”。按考证,今日流传的《九章算术》原文应成书于公元1世纪下半叶,彼时正是将东汉推向鼎盛的“明章之治”,国家大兴学校,思想政治开明,文化经济繁荣。到曹魏后期,中国北方在战乱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产,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机械、地理、数学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奠基性的工作,其中就有刘徽为《九章算术》作注,整理解释了《九章算术》中的算法,以“率”、“勾股”、“盈补”等几个基本思想为逻辑基础,对《九章算术》做了系统的阐述。从此通行的《九章算术》都采用“题—术—注”的形式。《九章算术》刘徽注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用、重算法、机械化”的传统。《九章算术》从此成为“中国古算经之首”,在此后一千年中,没有能在深度、广度和影响力上都超过它的数学著作 。可以说,以刘徽注《九章算术》为标志,中国传统数学终于汇源流而成河。 在从隋唐至宋元的中国文明成熟和繁荣时期,《九章算术》既扮演了官方数学高等教材的角色,在形式、风格、思想上也是各家数学新著的范本。唐李淳风在刘徽的基础上再注《九章算术》,并与其他几部数学著作合编为《算经十书》,从此成为历代通行的官方数学教材。而从隋唐到北宋之间的数学著作,形式体例基本沿用《九章算术》,但除了祖冲之父子失传的《缀术》外,无能出其右者。直到北宋贾宪,作《黄帝九章算经细草》,终于对《九章算术》做了进一步的深耕和注释图解(草),特别又对理论部分进行了抽象。到宋朝中国传统文化兴盛,又“尊崇算学,科目渐兴”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至巅峰。贾宪之后又有宋元四大家: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分别著有《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杨辉算法》、《四元玉鉴》等,是中国古代数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这些著作的总成就在各方面都已超过《九章算术》,但都或多或少的保留了《九章算术》的体例,并在《九章算术》设立的框架下展开讨论。更重要的是,他们都遵循并发展了《九章算术》及刘徽(贾宪)所建立的“实际问题—机械算法—抽象说理”中国数学传统 。由《九章算术》所开之河虽见拓宽,却不曾改道。 到明清两代,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内驱力渐渐不足,科学技术的发展慢慢停滞。在此期间,贾宪的工作基本佚失,只留在杨辉著作中的引用;宋版《九章算术》及刘徽注近乎失传,所幸在明《永乐大典》中尚有保留,并有残卷流传于藏家之手。但其时中国数学水平一落千丈,抄本多有错误,其中如“盈不足术”之类的优秀算法几乎已无人能解。明末大数学家徐光启在《勾股义》中谈及《九章算术》勾股部分时言道:“旧九章中亦有之……所立诸法无陋不堪读” ,想见徐光启本人应未读到《九章算术》真本。在作为帝制时代回光返照的清中叶,中国古典数学有过短暂复兴,先有戴震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九章算术》并做了勘校,使其得以重见天日,后又有李潢、焦循等人为戴本《九章算术》作注、说。虽然此诸公所著中多有疏漏错妄,却为《九章算术》能够流传至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功莫大焉。但此时中华古典文化源头生机将尽,内生的技术发展动力已竭,中国传统数学因其“基于用”的本性,在无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亦是沉疴难起。所以《九章算术》及刘徽注虽得以传世,却终于少人问津。 中国传统数学从元中叶起便陷于停滞,最早认识到这一点并做出明确反应的可能是徐光启。徐光启对此提出了内外两方:对内,他强调将传统数学“基于用”的传统更进一步,赋予数学更独立的意义,为“不用之用,万用之基”;对外,他翻译引入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强调公理系统和逻辑演绎。以今日之眼光,徐光启的思想可谓真知灼见,可惜当时并未得到重视。清代有学者引进西方数学,却欲将其简单地纳入《九章算术》的分类框架之中,可谓削足适履,只得其形而已。自晚清起,中国沉沦逾百年,国之大变,国人受西方之害,又不得不求学于西方,于是其间文化鼎故、科技革新皆来源于外,数学不能例外。徐光启和伽利略(Galilei)几乎同龄,但从此二人之后,中国传统数学河水渐枯,而西方数学渐盛。自伽利略后,西方笛卡尔(Descartes)、费马(Fermat)、莱布尼兹(Leibniz)、牛顿(Newton)等大师不绝,可谓群星璀璨,之后的三百余年中,西方数学早已成独立之洪流,蔚为大观。如此洪流引入中国,固然使渠道畅通,但中国传统数学却似乎从此无用。两千年脉脉长河,仿若死水,偶有微澜,往往是有旧日闪光,恰能作为西方成就的注解而已。 随着民族觉醒,有识之士不甘传统沦落。二十世纪二十到七十年代,有钱宝琮、李俨两位大师发掘整理中国古代数学典籍,乃为中国数学史奠基。其初心是为正本清源,重新确立中国传统数学应有的地位,提升民族科学自信,于是其中对《九章算术》的研究必然是重中之重。特别有钱宝琮先生对戴震、李璜等人的《九章算术》做了严谨科学的校勘,成为之后《九章算术》研究的基础。二十世纪末三十年,中国重归世界强国之列,经济腾飞之余,文化复兴的需求亦高涨。于是在钱、李等大师的基础上,又有吴文俊、李继闵、郭书春等先生对《九章算术》及刘徽注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其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一是结合新发掘的文献史料对文本做细致的校正考据,以复其旧观;二是阐发其数学成就,溯洄查其源,以得其精神,溯游观其流,以沟通中西;三是以“古证复原” 之方法,探索其数学思想,体察其内在逻辑。此三者,一为基础,二为表现,三为内核。经过一代学者的努力,不但《九章算术》中勾股、正负、盈不足等算法的伟大成就再一次为世人所知,中国古代数学之独立地位的重新获得承认,更明确了中国古代数学曾通过印度、中亚而深刻影响西方 。所以现代数学并非独立起源于西方,中国古代数学也并非有始无终的内河,而是早有分流,如支流注入现代数学之中。 贰.理解《九章算术》 2020年,《九章算术》作为唯一的一本中国古代数学经典入选了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的初中部分 。在与《九章算术》相关的厚重文明史中,这算是一次清脆的回响。以今日中国文化复兴之势,让中学生有机会了解和学习《九章算术》这一部中国古典学术巨著,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再就今日国家的教育方针,《九章算术》是推进民众阅读不可缺少的材料,特别地,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可谓当之无愧的应时之选。但若是回到《九章算术》文本及数学本身,恐怕还是需要讲一讲该怎样读《九章算术》。 有人认为今天的中学生便应该很容易阅读和理解《九章算术》,其原因大约有两条:其一,《九章算术》中的题目大都可以用现代中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方法解决。其二,相对于现代数学学术著作的写法,《九章算术》是一本设置“门槛比较低”的学术著作。由于中国古代数学“实用性”和“工具化”的特性,《九章算术》的例题大都来源于日常生产生活,并不抽象,同时又强调算法的可操作性,读者可以不纠结理论或算法来由,直接效仿使用。刘徽在《九章算术注》序中特别提到:“至于以法相传,亦犹规矩度量可得而共,非特难为也”,也就是说,(至于)只是教授现成的算法,那就和圆规、曲尺及度量工具一样,人人都可以得到使用,并不特别困难。确实,《九章算术》并不是一本崖岸自高的作品,再加上由于时代进步所带来的巨大知识优势,使得中学生“读懂”《九章算术》成为了可能。 但是,这样的看法还多少反映了人们对《九章算术》的数学,特别是《九章算术》与现代数学之间差别的认识偏差。事实上,在漫长的近两千年中,《九章算术》却也从来不是一本“基础读物”。即便在中国古代数学最发达的宋元时期,《九章算术》作为高等数学教材,官学学生在学习了《五曹算经》、《应用算法》等基础教材之后,尚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修习《九章算术》 ;而在杨辉的私学之中,同样在学习了一干基础教材之后,光《九章算术》中的“方田”一章,仍需学习超过两个月 。若说今日中学生已普遍达到中国古代数学最高水平的入门标准,未免有些言过其实。更关键的是,《九章算术》的体例特点和其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数学内涵,和现代数学的常规表达方式大相径庭,也不如后者清晰。所以要真正“读懂”《九章算术》绝不容易。 …… 《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刘徽注《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的奠基之作。本书不同于长久以来对《九章算术》“重解题”的通俗介绍,强调在刘徽注对《九章算术》题、术的通俗讲解中挖掘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逻辑,从根本上理解中国古代数学“解多元线性关系”“开平方立方术”“圆周率的逼近”“勾股定理的证明”等光辉成就的数学逻辑,并能够和现代数学的一些内容呼应贯通。值得广大中学生、数学爱好者和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收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