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

诸子百家/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
作者: 郑永安|主编:宋学海
出版社: 云南人民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20
折扣购买: 诸子百家/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
ISBN: 978722207975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由于深不可识,所 以只好勉强来形容他:他小心谨慎,仿佛在冬天里涉过大河;他处处警惕, 仿佛畏惧四周的邻居一样;他严于律己,仿佛在别人家里做客;他胸襟潇洒 ,仿佛春天里冰雪融化一样温和自如;他淳厚朴实,仿佛未经雕琢的玉石; 他豁达开阔,仿佛那空山幽谷;他浑浑沌沌,仿佛是污水浊流。 谁能在浑浊动乱中平静下来,使身心清静如水呢?谁能在安定祥和中长 久守持,使心平气和徐徐而生呢? 能遵循此规律的人,能保持谦虚而不盈满。正因为他不盈满,所以总能 不断地从陈旧中创新。 在这一章中,老子继续阐述“道”。“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 一般人对“道”感到难于捉摸,而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 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形态。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 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老子把 他认为的理想的人格描写得淋漓尽致,老子认为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 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而转入动。这 种人格的静与动同样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 我们要认识“道”,并不是只要认识它的形状、声音、物体,而是主要 认识它的规律。它的规律对我们立身处世有巨大的指导意义,认识了“道” 的规律,我们的行为就不会出现障碍和祸患,就能真正达到明哲保身的境界 。 老子对于得道之士的风貌和人格形态试图作一番描述:从“豫兮,若冬 涉川”到“混兮,其若浊”这七句,写出了得道者的容态和心境:慎重、戒 惕、威仪、融和、敦厚、空豁、淳朴、恬静、飘逸等人格修养的精神面貌。 (一)“豫兮,若冬涉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得道者的每一个行动, 都怀着特别慎重、警惕的心理,就好像在冬天里赤足渡河一样小心翼翼。这 是通过生活常理来阐述高深的道理,一般人都知道在冬天里渡河是很危险的 事情,在中原地区,冬天的结冰期很短暂而且冰面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就会 失足落水,所以,冬天渡河必然要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不是万不得已,就 不要冒这样的大险。君子的日常行为像是冬日渡河,须时刻小心翼翼。但在 日常生活中。人们当然不会经常遇到冬天涉大儿l的事情,所以,人们处理 一般生活事物就往往表现得漫不经心和粗心大意。得道者则不然,只要涉及 了具体行动。则在行动之前或行动中,都能够以冬天涉河的谨慎态度来进行 ,扩大地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每每以这种态度生活。 (二)“犹兮,若畏四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得道者在日常生活中处 处严格要求自己,约束着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常规,制止着自己的行动使之 不过分嚣张放肆,好像是畏惧邻居们的注视。为什么要这样小心、拘谨地生 活?邻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对一些远亲倒是并不 十分熟悉,但对所有的邻居却无不了如指掌。所以,乡邻关系构成了人生的 重要部分。一个人可以在自己的乡土之外有一些诡秘的或不那么正大光明的 活动,却不能做任何令邻居切齿的事;一个人可以不见容于天下,却不能不 见容于邻居。所以。老子郑重地告诉人们,一个得道者的所有行动,都一定 是百般地犹豫和小心,好像是畏惧邻居一样。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要严格地要求自己,并使自己不断完善,这样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俨兮,其若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得道者无论在任何时 候,也无论在任何场合,都好像是做客的客人一样,以一本正经的姿态来处 理生活问题。俨,是形容庄严的样子,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本正经的意 思。在这里,老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样板,这是一个以极端严 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来处理问题、来行动的得道者的生活常态, 以客人的姿态来生活,就势必以谦卑的态度对待自己而以崇拜的态度屈从自 然;而以主人的姿态来生活,则势必以尊贵的态度对待自己而以嚣张的态度 征服自然。可是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会看高自己却看不起别人,所以老子的 思想是我们应该像客人一样,不要太嚣张。 (四)“涣兮,其若凌释p”这句话的意思是像冰雪融化一样温和自如。 (五)“敦兮,其若朴。”这句话的意思是像未经雕琢的玉石一样淳朴。 (六)“旷兮,其若谷。”这句话的意思是像山谷一样豁达。 其中(四)、(五)、(六)是说做人要效法“道,”,成为得“道”之人。 就应具有温和、淳朴、豁达的品格,一个人想取得人生的成功,那么他只有 学会做人。 (七)“混兮,其若浊。”像污水浊流一样浑浊。 老子在通篇里一直提倡“无为”“不言”的处世态度,像污水的浑浊正 是这种处世态度的体现。虽然外貌上表现得浑浑噩噩的样子,但内心却如明 镜。 郑板桥有云:“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天下之智皆在一个‘藏’字。与 人交往,藏得巧妙,则能先发制人,出其不意,比之锋芒毕露者,不知要高 明多少倍。”从表面上看这种处世态度似乎保守,可细想起来却很是可取。 凡事为自己留条退路,不炫耀显露自己,如浊水一般,这样的人才不会犯大 错,才会有所成就。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是说得道之士的静定功 夫和精神活动的状况。“浊”和“清”对立,“安”(静)和“生”(动)对立 ,一是说明动极而静的生命活动过程,一是说明静极而动的生命活动过程。 “浊”是动荡的状态,得道之士在动荡的状态中,透过“静”的功夫,恬退 自养,静定持心,转入清明的境界,这是说明动极而静的生命活动过程。在 长久沉静安定(“安”)之中,得道之士又能生动起来,趋于创造的活动(“ 生”),这是说明静极而动的生命活动过程。 总之,老子在这一章要说明的是人要具有敦厚朴实、宽容豁达的人格。 P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