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传(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开端 19世纪中叶,欧洲燃烧着民族自决的热望。各个地域 ,从东到西,在民主化的国度,在仍然古老的社会和被并 人同盟国的少数派,新的解放理想在哲学信念中涌现,印 证了圣-茹斯特①(Saint—Just)在1794年的伟大预言:“ 愿欧洲知晓,你们不要世间再有苦命人,不要法国再有压 迫者;愿这个典范在大地上结出果实……幸福是欧洲的新 理想。” 转折点始于1848年。这一年恰逢民族和革命之春、自 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之春、共产主义黎明。经过数年的战争 、屠杀、奴役和叛乱,人们——尽管语言不同,习俗各异 ——都要求废除复辟的旧君主制。在复辟的国家,不久前 拿破仑的一系列壮举推动1789年理想的普及,如马克思和 恩格斯在1848年所述:“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 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 切势力,都联合起来了②。” 虽然在欧洲各地遭到镇压,革命承载的思想却继续传 播。思想的传播方式截然相反,视其参照物而定——它们 参照的或是以寻求基于政治实践的普世文明为特色的法国 启蒙运动,或是相反的以新教为哲学使命、起源于德国的 “启蒙运动”。 在19世纪中叶,这两种启蒙理念文明(Civilisation) 和文明——前者是普适的,后者则更加关乎身份归属感— —与一心用新形式恢复已因革命之春岌岌可危的旧世界秩 序的政治体制背道而驰。民族独立运动由此而来。 为了顺应各个民族的热望,为了阻止启蒙理想的流传 ,蓬勃发展的工业资产阶级重新采用国家(nation)的概念 ,将之转向反面。它谋求的不是人的相互团结,而是等级 分明的国家的合并统一——国家被当作彼此不同的实体, 每一个都被视为其特性的总和。法国启蒙运动的准则是人 应被定义成自由主体,德国的理想关乎身份归属文化,继 之而来的理念则基于人归属某一群体或种族的义务——当 时的说法是:人本身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从属于某块领土 、某个民族国家的人员。每个人首先应是法国人、意大利 人、德国人,然后才是脱离归属的权利主体。 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欧洲,犹太人也追求解放的理想。 从1791年成为名副其实的公民后,法国的犹太人只要放下 双重身份的负担,就可以取得与其他公民相同的权益。对 他们有意义的大概只是获得权利主体的身份,摆脱宗教奴 役和集体管束。他们被准许私下践行自行选择的宗教信仰 。同时,对政教分离的国家而言,犹太教变得与其他宗教 一样,不再是母教,不再是自中世纪以来遭人憎恶的宗教 ,不再是孕育基督教的上帝选民的宗教。人可以自认为是 犹太人——从犹太身份的意义上说——这种观念有悖于法 国政教分离的普世理想。 在马丁·路德推行改革的德国,哈斯卡拉——摩西· 门德尔松①(Moses Mendelssohn)创立的犹太启蒙运动— —追求的并不是将犹太人当作享有全部权益的公民纳入整 体,而是允许他们兼做“犹太人和德国人”。哈斯卡拉的 支持者反对哈西德主义②,即启蒙运动中重新推崇犹太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