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0.10
折扣购买: 卡尔·马克思(纪念版)(精)
ISBN: 9787010192987
韩毓海,北京大学教授,人选“中国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丁程”、“北京大学杰出青年人文学者计划”。作品曾获得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七届上海文学奖、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畅销书一等奖等。著作《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名列2010年度全国优秀图书排行榜总榜第一名,并收入《中国高层领导荐书集萃》。《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获评“2012~2013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迎接十八大重点出版物”。《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入围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4中国好书”,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推荐图书。本书入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5年1月“中国好书”。
实际上,正是为了解决“公民”与“市民”之间 的对立,正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市民社会”,马克 思方才发现了“无产阶级”。 马克思出身于一个律师家庭,那个时候,马克思 与现实中受苦受难的工人阶级几乎还没有什么接触。 后来的马克思,与其说是因现实的触动而发现了“无 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还不如说他是通过批判“市民 社会”,而发现了“现代公民”。 在马克思看来,正像“公共事业”构成了罗马社 会的基础那样,“物质生产活动”构成了一切文明的 基础——这就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 说的那样:“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 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 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 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 ”“物质生产与再生产”,无疑是人类社会得以不断 发展和进步的动力。而那些进行着物质生产与再生产 的人们,其主体,在马克思考察的视野中,就是无产 阶级了。 马克思对“公共事业”的理解,与卢梭是相通的 ,这里的“公共事业”并不仅指担任公职、参与公共 活动、提供公共性的文化精神财富。所谓的“公共事 业”,特指“生产性的活动”,而“公民”,也就是 卢梭所谓“那些向我们提供粮食并向我们的孩子提供 牛奶的人”,就是那些为人类提供“衣食住穿”的现 代劳动者。 在马克思看来,罗马帝国的腐败,就肇始于那些 献身于“公共事业”的人被冷落鄙视,而现代社会腐 败的根源,就是因为那些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劳动者 ,被“文明社会”所侮辱欺凌。就像卢梭所说的那样 :他们“一生贫困,被人轻视。那些向我们提供粮食 并向我们的孩子提供牛奶的人的处境,就是如此;我 们对他们的感情,就是如此”。 人是什么?人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马克思对这 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是非常独到、深刻的。 首先,与彼时流行的看法完全不同,马克思认为 人不是观念的产物,而是他自己活动的产物。人就是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进行着其感性活动、进行着实 践的人。不妨通俗点说,人通过实践和交往创造自己 、表现自己,人正是通过其实践确证着自身的本质。 正像人们的劳动方式、工作方式一样,人们的交 往方式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从公民到市民的演变, 就体现了人们交往方式的历史发展。在罗马,人们通 过现实的交往而形成了城邦共同体,在那里,人们能 够通过互相交往而达到共同目标,这样的人就叫作公 民。而基督教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瓦解为孤独 个人与上帝之间的交往,个人、个人主义,恰恰是基 督教的产物。因此,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市民社会 ,就脱胎于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