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央编译
原售价: 23.00
折扣价: 13.60
折扣购买: 史记(最美国学)
ISBN: 9787511718556
公孙策,资深新闻人,《商业周刊》“去梯言”专栏作者,当代知名历史评论家,擅长借古讽今评论时事,专栏文章脍炙人口。其实他最大的资产是一肚子历史故事,所以能信手拈来对照古今而无窒碍之感。在其笔下所有的典故与人物,均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一次公孙策不再“惹是生非”,更没有“见血封喉”的毒辣文字,他展现了说故事的功力,娓娓道来《史记》名言的故事与语文知识。(《惹是生非》、《见血封喉》是公孙策已出版的著作。) 另著有《公孙策说唐诗故事》、《公孙策说名句故事》。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名句的诞生 召公曰:“防1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2而溃3 ,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4之使导5,为 民者宣6之使言。” ——周本纪 完全读懂名句 1 防:在这里是治理而非提防的意思。 2 壅:堵塞不通。 3 溃:指大水冲破堤岸,四处奔流。 4 决:指疏通水道。 5 导:疏导。 6 宣:宣泄,表达。 昭公说:“防堵民众的言论,比防堵水更为严重 。渠道若是堵塞不通,让大水冲破了堤岸,必定会给 众人带来灾害。民意也是如此。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 水道,引导水流,治理人民的人要疏通管道,让人民 能够发言表达意见。” 名句的故事 周厉王暴虐且奢侈,国人有很多怨言,厉王不高 兴,就派一位卫国的巫者负责监视诋毁他的人,凡被 检举者就杀掉。于是批评的人少了,但四方不服,诸 侯不再入朝,厉王却更加紧控制言论,造成国人不敢 互相谈话,走在路上只敢以目示意。厉王为此沾沾自 喜,对辅政大臣召公说:“我已经消弭杂音了,现在 没有人敢再批评我的施政。” 召公说:“那只是堵住批评者的嘴巴而已啊!防 堵民众的言论,比防堵水更为严重,水如果壅塞而溃 决,一定会造成很大的伤亡,民意也一样。所以,治 水要疏导让它流畅,治民要让言论有宣泄的空间。… …人民心中有意见而发出声音,其中有好的就采纳施 行,如果塞住人民的嘴巴,还有多少人会心向着天子 呢?” 厉王听不进这番话,于是国内没人敢出声批评。 三年后,叛乱四起,厉王出国逃亡,由召公与周公执 政,号称“共和”,十四年后,厉王死在国外,召公 与周公还政于太子周宣王。 历久弥新说名句 自大禹治水以后,疏导重于筑堤防已成为至理, 自周召公以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也成为至理名 言。春秋时,郑国的知识分子经常聚集在乡校评论时 政,有人建议执政大夫子产废掉乡校,子产说:“干 吗废乡校?那些意见当中,人们喜欢的我就施行,人 们不喜欢的我就改正,他们好似我的老师啊!何必废 掉它呢?我只听说尽忠为善可以减少怨谤,没听说过 威权镇压可以防绝怨言,好比治理河川,若堤防溃决 ,必定造成重大伤害,想救都来不及,不如开个小口 使它流通,更不如我听到批评后对症下药。” 后世能体会这句名言的明君贤相固然不乏,但是 闻过则怒、钳制言论的昏君权臣更不在少,国之兴衰 就在这个“防”字的体认上了。 名句可以这样用 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暴雨造成了水患,而主管 机关或主事首长却不接受舆论的批评,这时候我们就 可以问他:“防治水患固然是当务之急,但是利用天 灾来要求舆论停止批评,难道不懂得防民之口甚于防 川的道理吗?”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