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清代至民初京师戏曲的辉煌

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清代至民初京师戏曲的辉煌
作者: 么书仪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4.31
折扣购买: 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清代至民初京师戏曲的辉煌
ISBN: 978730114502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同治二年,成丰帝服期已满的七月二十二日,“由内阁抄出”的两 宫 皇太后“懿旨”宣布“成丰十年所传民籍人等着永远裁革。钦此”,遣散 了 所有?外学”名伶之后的内廷演剧,又恢复了节制的状态,只在节令演献戏 、 宴戏和点缀几场必不可少的承应戏,演出仍然由原升平署演戏的太监担任 , 所演之戏亦仍旧以弋腔昆腔为主。同治在位的十三年中,清廷演剧的清减 状 态应当与慈安太后的影响有关。 根据今存档案可以知道,东太后服期过后,从光绪九年开始,宫中恢 复了高密度的演戏状态,从光绪十九年开始,西太后开始频传民间戏班进 宫演戏,这也是对咸丰思路的发扬光大。当时在民间走红的戏班子三庆、 四 喜、双奎、双合、春台、福寿、小丹桂、小天仙、同春、广和成、玉成、 宝 胜和、义顺和、万顺奎、万顺和、永胜奎、吉利、全胜和、太平和、鸿顺 和等等二黄班和梆子班,都有过全班被传进宫‘‘供奉内廷’’的荣幸, 然而 他们没有“供奉”的头衔也没有“俸米”可吃,和营业演出的不同只是那 收入叫做“赏金”。 传民间戏班进宫演戏的做法截止到庚子变乱。庚子为光绪二十六年 (1900),之后的宫廷演剧又恢复到光绪十九年以前的状况,主要由升平署 和内廷供奉担当,“两宫回銮”(指庚子变乱时,西太后和光绪出京避难之 后回京)之后,民籍教习仍然照常供奉,不再传叫外班。 事实上,从光绪九年开始的宫廷演剧演艺人员由内廷供奉担当的构成 和方式已经与乾隆时代大不相同——内廷供奉不是专职而是流动的,他们 同时供职于宫廷和民间;演出剧目多样,主要是在民间流行的走红剧目; 这些演员一直保持在五六十至八九十名,加上“随手”八九十人和“斛斗 人”(专门翻跟斗)五六十人左右,内廷供奉的人数虽然只是民间剧团的两 倍,但阵容却非任何一个民间剧团可以相比——当时民间即使像三庆、四 喜这样的名班大班,也是各行当只有一二至三五个名伶,每个戏班能演剧 目有二三百出,常演剧目不过数十出至百出左右而已……可内廷供奉个个 都是名伶,所能扮演的剧目总数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民间戏班。 今存的《升平署剧本目录》近400种,这400种剧目都是经过供奉们的 筛选,写出本子交到升平署,经过检查之后没有违碍者,被允许在宫廷上 演的剧目。而实际上他们能演的剧目远远不止此数,进入宫廷承应演戏的 民间名伶,把民间剧团的拿手戏和流行的新戏都带入了宫廷。 从咸丰十年开始实行的,民籍学生被传差进宫承应演戏,唱完退出, 对 民籍学生留在宫内当差“不必勉强,亦不准勒派”的新规矩,给了名伶自 己选择的机会,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南府时代民间艺人一入皇门便终生或几 代人与世隔绝的常规,开始了升平署在管理上的开放。 到了西太后时代,开放的幅度越来越大,流动于宫墙内外的内廷供奉 取 代了皇家剧团的权威地位,原来的皇家剧团萎缩成为南府以来旧例的遗存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廷供奉、皇家剧团与西太后的“普天同庆”太监科 班三足鼎立,成为宫廷演剧的主体。 从光绪九年开始,西太后以“戏迷”和“票友”的热情和帝王的身份 , 对于宫廷戏曲演出经营了整整25年,应当说,她在建立新的宫廷演剧制度 、 。促成京城京剧鼎盛局面的出现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P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