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

理解人性
作者: (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8.40
折扣购买: 理解人性
ISBN: 9787301305539

作者简介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毕生致力于研究人格在幼年时期的形成过程。在心理学发展史上,阿德勒拥有相当高的地位,他开创的个体心理学学派,在心理学领域独树一帜,影响十分深远,对荣格、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等人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启发。   译者陈刚,20世纪80年代英文专业本科毕业,现为企业高管。曾参与编纂《21世纪美国口语词典》《文化学词典》,已出版译著《理解人性》。   译者陈旭,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先后从事记者、编缉和经济研究工作。曾在各级报刊发表论文或报道数百篇,并多次获奖,已出版译著《理解人性》。   校者冯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已出版译著《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荣格心理学七讲》等。   校者柴晚锁,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已出版译著《活出生命的意义》。   校者吴维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已出版译著《活出生命的意义》。

内容简介

导言 人的命运蕴藏于他的灵魂之中。 ——希罗多德(古希腊作家、历史学家) 人性这门科学容不得过度的轻狂和傲慢。恰恰相反,从事这一行的科学家,身上无不打有谦逊自知的烙印。人性这一难题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巨大的任务,自古以来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我们的文化要达到的目标。从事这门科学的目的绝不是造就某些应时的专家。让人人都懂得和理解人性,才是这门科学的正确目标。而这正是学院派研究者的软肋,因为他们将研究视为科学界的独家专利。 由于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分隔,我们中没有谁能对人性了解得足够透彻。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像现代这般,各自相对独立。在我们的幼年时期,因为家族的保护,我们与人类社会极少有联系。我们整个的生活方式也禁止我们与周围同胞有那种必需的、亲昵的接触,虽然这种接触对于形成和发展理解人性的科学与艺术必不可少。由于我们未能与同胞有足够的接触,我们对待他们的行为往往是错误的,我们的判断往往是不正确的,而这仅仅是因为我们并未充分地理解人性。一句经常被人们重复的老话说: “人与人之间天天见面,点头招呼,谈话聊天,彼此之间却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接触,因为都把对方视为陌生的路人。”这种情形不仅见于社会,而且见于家庭这一狭窄的圈子。我们最常听见的抱怨,就是父母抱怨说不理解孩子,或者孩子抱怨说父母不理解自己。我们对待同胞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对同胞的理解程度,因此,社会关系的基础便建立在理解同胞的绝对必要性上。如果人拥有的人性知识相对令人满意,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将会相对容易。这样,紊乱的社会关系便能够避免。因为我们深知,不幸的冲突只有在我们相互不理解,并被表面的谎言所欺骗时才可能发生。 现在,我们的目的是要说明: 为什么把握这一难题需要从医学的角度出发,并以为这一庞大的领域奠定一门精确科学的基础为目的。我们还要弄清: 这门人性科学的前提是什么,它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渴望从中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首先,精神病学已经成为一门需要涉及大量人性知识的科学。精神病医生必须尽可能快、尽可能准地洞察到神经症患者的心灵。在这一特殊领域,一位医生只有在对患者心灵深处所发生的事相当有把握的时候,才能有效地做出判断,开出处方,进行治疗。平庸肤浅、一知半解在这里没有地位。错误的判断会迅速遭到应有的惩罚,而正确的理解则会从治疗的成功中获得荣耀。换句话说,我们的人性知识在这里将得到有效的检验。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所做的错误判断不一定导致像戏剧一般立刻显现的后果,因为这些后果很可能要在错误犯下之后很久才显现出来,以至于轻易发现不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我们常常惊讶地发现: 对一个人的错误评价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居然几十年后才显露出来。从这种不幸的情形中,我们懂得每个人都有必要且有责任去掌握关于人性的正确知识。 对于精神病的研究证明: 精神病患者身上的种种心理变态、心理情结和心理失调在结构上与正常个体的心理活动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我们所见到的是同样的构成要素、同样的前提条件、同样的活动变化。唯一的差别是: 在精神病患者身上,它们表现得较为明显,更容易被识别发现。这一发现的好处在于: 我们可以从变态的案例中得到启示,使我们的眼光变得敏锐,去发现正常心理生活中的相关活动变化和性格特征。这里所需要的,不过是每一种职业都需要的: 相关训练、热情和耐心。 最初的伟大发现是这样: 精神生活结构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发生于童年伊始。然而这并不是什么惊天大发现,所有时代的伟大研究者都曾有过类似的发现。真正创新的贡献在于: 现在我们能够在力所能及的程度上,把儿童时代的经验、印象和态度与往后的精神生活现象连接在一个确定无疑的、前后关联的模式中。以这种方式,我们就能够将某一个体童年时期的经验态度与其成人之后的经验态度进行比较。在这样的比较中,我们有了重要的发现,即绝不可把心理生活的任何一种个别表现视为就是全部。只有将之视为一个完整人格中的某些局部方面,才能理解这些个别的表现;只有当我们能够判断它们在心理活动的总趋势中和在总的行为模式中所处的地位的时候,只有当我们能够发现个人的整个生活方式并真正弄清他的童年态度的隐秘目标即等于他成年期的态度的时候,才能对这些个别表现做出评估。简言之,它令人惊讶却又清清楚楚地表明: 从心理活动的观点看,人类心灵活动的本质根本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某一心理现象的外在形式及其具象化、语言化的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其基本要素、其目标、其动力,所有那些将心理生活指引向其最终目标的东西,则始终保持不变。一个成年的患者,他所具有的那种焦虑性格,他那始终充满怀疑和不信任的心理,他那种不遗余力地把自己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做法,都清晰地表明:早在三四岁时,他便具有同样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而由于童年时期的单纯,这些性格特征和心理倾向能得到更加明晰的解释。因此,我们总结出一个规则: 将研究重心放在患者的童年,如此一来我们也便掌握了一门艺术,那就是,只要了解了他的童年,即使不告诉我们一个成年人的性格特征,我们也能大体做出判断。我们把他成年后显示出来的那些性格特征,视为他童年经历的直接投射(projection)。 当我们了解病人童年时期那些生动的记忆,并知道如何正确地对此做出解释的时候,就能高度准确地重建病人现在的性格模式。我们很清楚,一个人很难偏离他童年时代养成的行为方式。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够改变童年时的行为模式,尽管在成年期他们已经置身于完全不同的处境之中。成年期心态的改变并不一定标志着行为模式的改变,因为心理生活的基础并未改变,个人在童年期和成年期均保持着同样的行为轨迹。这种情形促使我们做出推论: 他的人生目标也是不变的。如果我们希望改变成年期的行为模式,那么,就有必要把注意力集中于童年期的经验。改变个体在成年期的无数经验和印象是不起什么作用的,真正需要的是发现病人的基本行为模式。一旦掌握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他的基本性格,并能对他的疾病做出正确的解释。 这样,对儿童精神生活的考察便成了我们这门科学的支撑点,相当多的研究工作都致力于研究生命的最初几年。在这一领域中有这样多从未被触及、从未被探究的材料,以致任何人都可能发现新的、有价值的资料,这些资料对于人性研究将具有巨大的用途。 由于我们的研究并不是以自身为目的,而是为了人类的利益,所以,一种防止性格缺陷的方法业已同步形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的研究进入了教育学领域,多年来已经对教育这门学科做出了贡献。对任何希望在其中进行尝试,并把他在人性研究中所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应用于其中的人来说,教育学乃是真正的无主财富。因为教育学如同人性科学一样,无法仅靠从书本中获得知识,必须从生活实践中获得。   《理解人性》是一本适合多种人群阅读的心理学佳作,无论对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领域从业者,还是对于广大希望了解自身、了解人性的普通人,都能带来一定的启发。而对于没有接触过阿德勒理论的读者,本书也能够引发对人的早期原型和生活风格产生全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