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增城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广东卷)

广州市增城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广东卷)
作者: 广州市增城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广州市增城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广东卷)
ISBN: 9787218148199

作者简介

广州市增城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由编委会顾问、编委会正副主任、编委会成员组成。编委会下设编辑部,具体负责广州市增城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的编纂工作,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全面而客观,做到观点鲜明、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按全国、省老促会的要求完成编纂任务。

内容简介

第三节 党领导的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抗战 一 、 朱村阻击战 朱村村位于增城中部 , 广汕公路贯穿全境 , 是由东向西进入广州的必经之路 。 1938 年 10 月 12 日 , 日本海军舰艇云集大亚湾登陆 。 数日内攻陷惠州 、 罗地区 , 然后兵分三路进攻增城 , 直指广州 。15 日傍晚 , 国民党军队第十二集团军在广州总部召集一五四师 、一八六师师长 , 独立二十旅旅长等召开紧急会议 , 指出日军在澳头登陆后 , 向增城急进 , 兵锋指向广州 , 会议作出阻敌于增城 、 正果 、 大仙岭一带的部署 。 10 月 20 日拂晓 , 中路日军经博罗县福田 、 联和沿广惠公路猛攻增城 。 国民党军队一八六师在日军飞机大炮的轰击下 , 装甲车队损失惨重 , 溃败退往从化吕田 , 增城县城陷入敌手 。 日军沿广汕公路 、 广虎公路向广州进攻 , 国民党守军一五四师匆忙退往从化良口 , 一五八师退往花县 。 此前 , 由中共党员担任领导 、 由进步青年和爱国华侨组成的第四路军看护干部训练班 ( 简称护干班 ) 第一中队 80 余人在日军从大亚湾登陆 、 进攻惠州之际 , 马上奔赴前线展开救护工作 。10 月 20 日 , 第一中队到达增城 。 增城失守后 , 中队长梁国权率领队员在朱村拾起守军丢弃的武器 , 英勇阻击日军 , 毙敌 30 余人 。 护干班 50 多位学员壮烈牺牲 。 中队长梁国权和区队长黄金龙血洒疆场 。 二 、 白面石阻击战 1938 年 10 月 20 日 , 日军在沿广汕公路正面攻击增城之际 ,侧翼一路由博罗横河经龙门麻榨到正果作迂回攻击 ; 另一路由博罗经龙门 、 龙岗 、 龙华 、 沙迳 、 永汉到正果迂回至增城 。 此前 ,中国军队为保卫广州 , 以增城外围为重点防御阵地 。 10 月 17 日 ,中国军队独立二十旅奉命驰援正果 。 19 日抢占阵地 。 右翼一团在正果马鼻岭布防 ; 左翼二团在麻榨圩附近布防 ; 正面三团居中布防于正果白面石 、 黄沙氹坳 、 老虎石山一线 。 三团二营营长黄植虞 、 副营长韦贯虹率部作为团部左右翼 , 营部指挥所设在黄沙氹坳 , 重机枪连主守制高点老虎石山 。 20 日凌晨 , 日军主力向二团正面阵地发起进攻 , 敌机及炮火向三团左翼二营阵地狂轰滥炸并发起攻击 。 二营官兵奋勇还击 , 激战整日 , 毙敌 164 人 , 该营牺牲 200 多人 , 重机枪连连长 、 排长 、 班长及重机枪手均遭伤亡 ,四连 、 五连连长身负重伤 。 终因众寡悬殊 , 其他守备部队早已撤出战斗 , 孤军无援 , 而撤出阵地 。 战后 , 白面石村爱国人士王雁门收殓抗敌阵亡官兵尸体 , 并建碑亭纪念 。 王雁门亲自撰联 “ 黄种图存 , 群英抗日 ; 沙场战死 , 烈士流芳 ”, 讴歌抗日英雄为国家争国格 , 为民族争生存的英雄气概 。 碑亭包括黄沙氹坳烈士纪念堂 、 白面石抗日烈士墓 , 均为增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 二营的指挥部 , 即老虎石山顶抗日战场指挥所旧址也为增城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 白面石阻击战期间 , 中共竹林支部领导的增城青年战地服务团奔赴前线 , 或帮助疏散群众 , 或抢救伤员 。 服务团的 “ 三枪队 ” 还抓获 4 个为日军通风报信的汉奸 , 经审讯后就地正法 。 其间 , 战地服务团在白面石附近深谷中发现和抢救了 20 多名中国军队伤员 。 三 、 竹园涌袭击战 增城沦陷后 , 1938 年 10 月 28 日 , 日军数十人沿东江经西福河口到白鹤洲一带抢掠 。 阮海天 、 单容沛 ( 开明士绅 )、 杨步尧 、萧汉等率领第三区常备队 、 雅瑶常备队和仙村 、 雅瑶抗日自卫大队以及竹园涌村 、 蓝山村群众数百人 , 在竹园涌袭击敌人 , 毙敌20 余名 , 击沉敌艇一艘 , 缴获军用物资一批 。 这是中共增城地方组织领导的敌后首战 。 骄横的日军凭着汽艇掩护还击 , 战斗异常激烈 。 11 月间 , 仙村 、 雅瑶常备队先后在沙头 、 塘美火车站等地袭击日军 , 均有斩获 。 日军不得不在铁路沿线上加派兵力 。 四 、 组建三支挂国民党军队番号的杀敌武装 1938 年 12 月 , 由侨居海外的爱国青年组成的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 ( 简称 “ 东团 ”) 在惠州成立 。 1939 年 4 月 , 中共东江特委在批准建立中共增城特支的同时 , 决定成立 “ 东团 ” 增城分团 , 归属增城特支直接领导 , 特支的成员同时也是分团的团员 ,使增城特支活动得到 “ 东团 ” 公开旗帜的掩护 。 东江特委和 “ 东团 ” 总部陆续从博罗 、 惠阳 、 紫金分团抽调干部到增城工作 。 特支通过 “ 东团 ” 凝聚力量 , 吸收了陈李中 、 张冠雄 、 王达宏 、 宋晋 、 宋佛清等加入中国共产党 , 并在派潭 、 正果 、 福和 、 永汉成立 4 个分队 , 各分队均建立中共支部 。 特支通过李东林的关系 ,选派王新民等进入国民党县党部机关工作 。 在地方党组织的推动下 , 组建三支挂国民党军队番号的中共外围武装 : 六十三军随军杀敌魏友相大队 ; 六十三军王时雨杀敌大队一中队 , 又称王达宏中队 ; 六十三军随军杀敌第十九中队 , 又称宋晋杀敌中队 。 五 、 福和乌石尾坳截击战 1938 年 10 月 23 日 , 日本侵略军占领福和 。 圩内学校 、 商铺 、民房大部分被烧毁 , 数以百计无辜百姓惨遭杀害 , 人民群众遭受空前浩劫 。 福和沦陷后 , 徐可生带领李东林 、 魏友相 、 郭冠雄等后援会干部 , 以福和青年抗日专修班 、 抗日救亡研究班的党员为基础 , 吸收了简官乡民众抗日自卫队的部分队员参加 , 组成福和 民众抗日自卫游击队 , 魏友相 、 李东林任正 、 副队长 , 徐可生 、郭冠雄任正 、 副指导员 , 李旭初任文书 。 全队有 200 多人 , 下设3 个小队 , 由钟钧衡 、 郑贵章 、 魏策新任小队长 。 游击队主要是开展锄汉奸 、 烧桥毁路和保护群众疏散等工作 。 队伍在游击根据地花山村进行整训时 , 在腰屈截击进军广州的日军骑兵 , 砍死敌军战马一匹 , 队员刘寿在作战中牺牲 。 接着在六油迳处决了 2 个汉奸 。 为防范日军抢粮 , 徐可生等亲自率领基干队员 , 巡视各个乡村 , 保护秋收 。 1938 年 11 月间 , 日军大举 “ 扫荡 ” 增北地区 , 一路日军由福和经二龙攻击腊圃 、 派潭 。 徐可生率领常备中队及赤岭 、 凤池 、合口 、 三星等村抗日后备队骨干近千人 , 在乌石尾坳设伏截击敌人 。 某日天亮以后 , 千余日军气势汹汹地朝乌石尾坳奔来 , 徐可生指挥大家沉着应战 。 日军大部队过去后 , 殿后的日军徐徐而至 ,进入伏击圈 。 指挥员一声令下 , 枪声 、 锣声四面响起 , 把敌人弄得晕头转向 。 常备中队集中火力同殿后日军展开激战 , 毙伤敌人10 多人 。 是役 , 常备中队分队长魏必亮在战斗中牺牲 。 《广州市增城区革命老区发展史》是“广东省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中的一种。该书采用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相结合的编写体例,内容丰富厚重,叙述客观严谨,评论简明扼要,具有史料严谨、通俗易读、可借鉴可传承的特点,真实反映了广州市增城区革命老区的整体发展情况,是各界人士了解、宣传、支持增城老区的一部有价值的研究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