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讲中国文化原点(共3册)

钱穆讲中国文化原点(共3册)
作者: 钱穆|责编:奉懿梓//李伏媛
出版社: 岳麓
原售价: 164.00
折扣价: 111.52
折扣购买: 钱穆讲中国文化原点(共3册)
ISBN: 9787553813462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曾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后移居台北,于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其一生著述丰富,学识博达,被誉为“一代通儒”,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内容简介

西方人重空间观,但缺时间观。古希腊人即有几何学,作航海测量之用,但几何学非以测时间。中国古人,则立标测日影,即知重时间。又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雄鸡司晨,亦以测时间为重。 阿剌伯人有《天方夜谭》,其间有“能言鸟”一故事。三兄弟同求能言鸟,两兄已失踪,其弟继续追求。一术士告之,循山路上行,路旁有呼声,勿回顾,则能言鸟易得。其弟乃塞耳上山,路旁丛石耸立,呼喝不已,愈上则石愈多,声愈大。其弟因已塞两耳,幸能终不回顾。竟得能言鸟所在,取之以归。路旁石皆起立重得为人。盖皆来寻能言鸟者,闻声回顾,遂化成石。此亦如人读史,过重以往,乃随前人过去,亦如失败,无以向前。历史乃前人一切以往故事,可称已均属失败。回读史籍,亦如人重蹈覆辙,自陷深渊,重归失败。能言鸟故事即此意。古希腊滨海而居,非出国渡海,远向他邦,即无以经商,亦即无以为生。阿剌伯人居沙漠中,非渡越此沙漠,生命亦无前途。故此两种人,多主向前,不重回顾。历史故事皆属以往,非彼辈所当流连。 耶稣则犹太人,其创始宗教,乃谓人生从天堂降谪,死后将重返天堂,俾得安居。凯撒事凯撒管,历史则属人间事,全属凯撒,为上帝所不管。信奉宗教,自不留心历史。西方文化会合此轻视历史之三大渊源,遂无史学可言。 中国人则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人随时过失,后人即当警戒。并且前世以往亦并非无成功之处,亦可资后人以承袭与模仿。历史教人向前,即因其能知过善改,亦因其能善所承袭。西汉人言:“自古无不亡之国。”其时则中国历史已历两千年以上,庖牺、神农、黄帝以迄唐、虞、夏、商、周,以至秦汉,一部两千年以上之历史,岂不告人以人类已往,历史有得有失,有成有败,使人知所警惕,有过能改。则过而常存,去而复来,乃得依然向前。人生遂能发出前所未有之聪明与措施,而改善其将来。如此则历史所记乃人道,实亦即天道。人类智识贵在此不断过程中,求获将来之新得。故曰:“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如人一日三餐,有排泄,但亦有存留。惟其所存留已非故物,因谓之“化”。化则非属过去,故曰:“所存者神。”庄周言:“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是则历史非尽属过去,乃成一种神化作用。西方人轻视历史,则过去尽成臭腐,如希腊,如罗马,乃至如近代之英法,不久亦当全成为臭腐。而中国则上下五千年通为一体,尽成神奇,此岂西方之所有。人文学中之史学,其功用乃如是。 《易》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必经以往过失,始得继续生存。孔子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过去与将来,即属人生之两端。当前现在,则是其中。历史可贵处,即在其属于过去之一端。不断过失,实亦为不断存在之前因。即在此过失中,求一不断之向往。倘尽放弃其一切过去于不顾,则此端既不存在,亦即无其他一端可言。既无过去,亦即无将来,更又何从寻得一向前之生路。中国人言“死生”“存亡”,此即两端。不死又何有生,不亡亦何有存。 中国人又言“道”字。道即一条路,向前一步,则失去了其走过之一步。其实就其不断向前言,则一步过去,亦即是一步完成。但当求前途之所止。而人生无穷,则其前途亦无止。故步步向前,非只是步步过去,实亦是步步完成。人类历史正如此。司马迁引《诗》以赞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此见人类远大成功之一境,亦即无可至不能止之一境。而“景行行止”之逐一步骤,则亦尽在逐步向前之途上。即过失,亦进步,同时亦即是完成。此则中国人之历史观。 余尝谓人生即历史。人生之最要过程在能知过勿惮改。历史亦然。孔子时时梦见周公,但其老年则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在孔子当时,实已成为一过去人物,亦可谓一失败人物。傥周公不过去不失败,则周室亦不东迁。故孔子又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则孔子已知周公当年之道,不复可行于孔子之时矣。孔子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此亦如周礼能言,而鲁不足征。其言不足征,即犹言过去之亡失。但亡失者乃其事,非其道。又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杞、宋不足征,即夏、殷两代已在过失中。鲁不足征,即周公与西周亦尽在过失中。其或继周者,有继周而起,此即“自古无不亡之国”之先声。历史在过去中,乃指其事,非言其道。而人生则贵在有将来。但非有过去,又何得有将来?是则历史即人生,但可谓乃指其前一半之已过已失言,非指后一半常存常在之将来言。而将来之可知,则即在过去中。虽可知而不可知,虽不可知而仍可知。此则读史而明其道乃可知。 ★ 钱穆,八方共仰的一代儒宗,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先生一生始终在警报声中,谆谆教诲国人欣赏中国文化的源流和可贵。 ★ 一部中国思想文化的养成史略 + 一部洞彻儒家文化的思考精华 + 一部探索中国历史原委的史家经典,从个体到大群,站在中国文化的原点,温故知新,理解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