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行天下(共5册)

厨行天下(共5册)
作者: 单守庆
出版社: 中国商业
原售价: 148.00
折扣价: 87.40
折扣购买: 厨行天下(共5册)
ISBN: 2374002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 烹饪的起点 据考证,“烹饪”这个词,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最早出现于《易经·鼎》:“以木巽火,烹饪也。 ”这意思是说,将动物、植物原料放进陶鼎,添加水 和调味品,用柴草顺风点火煮熟。这个烹饪过程,包 含使用的食料、调料、炊具、技法、燃料、火候等很 多内容。 考古工作又有重大发现:在50多万年前的北京周 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拙出4个较大的灰烬层,厚 达4。6米,在这些灰烬层里,有许多被烧裂的石头、 烧焦的骨头、烧过的朴树籽和木炭。面对这些“庖厨 垃圾”,中国考古学界终于找到了先人用火烹饪的确 凿证据,因而得出结论:“北京人”已经能够保存火 种,已经很好地管理火、利用火。 据此,烹饪专家得出了如下结论:“北京人”发 明了加热制熟食物的技术。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知 的人类最早用火熟食的事例。烹饪由此诞生。 人类最初见到熊熊烈火,避而远之,逃之夭夭。 可是,人与动物毕竟不同。恐惧过后,先民在余烬中 感到温暖,就有意收集一些柴草,把火种保存下来。 有时候,在烈焰吞噬的森林里,还会发现一些烧死的 野兽和烤熟的坚果,取过来一尝,别有一番美好的滋 味,于是就很可能由此受到启发,逐步提高了对火的 认识,发明了取火、传递火、保存火的方法,掌握了 使用火候的技能,便不甘愿长久生食,跨入了一个新 的饮食时代——火食时代。从此,人类有了光明,有 了温暖,有了熟食,有了“烹饪始于火”。 当然,生食也没有那么可怕,没有必要用人类已 经退化了的肠胃功能为先民担忧,先民也许觉得“虽 不火食,亦无大害”。如今,生食和不完全熟食的远 古遗风尚存。鄂伦春人烤肉煮肉都只需五六分熟,认 为熟透了并不好吃;赫哲族喜欢吃生鱼片;还有的牧 民喜欢吃生肉。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后人或多或 少还怀念过去那种“茹毛饮血”的饮食生活,还要体 味一下先民的经历。也许,磨平“茹毛饮血”时代的 传统烙印,还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在“烹饪”这个词出现千年左右的时候,就到了 宋代。宋代人韩驹在五言诗《食煮菜简吕居仁》里, 写到一个叫“烹调”的新词:“空费烹调功”。随后 ,陆游的《种菜》诗里,也使用了“烹调”这个词: “菜把青青问药苗,豉香盐白自烹调。” 这样一来,在人们的日常用语里,就有了“烹饪 ”和“烹调”两个词。至今,仍常有人不解地问:“ 烹饪”和“烹调”,是不是一回事啊?有什么区别吗 ? 因为谈及“烹饪的起点”,也就有机会和有必要 对“烹饪”和“烹调”进行一些探究。先将语言工具 书对“烹饪”和“烹调”的解释摘录如下: 关于烹饪—— 《辞源》说,烹饪就是“煮熟食物”。 《辞海》说,烹饪就是“烹调食物”。 《现代汉语词典》说,烹饪就是“做饭做菜”。 关于烹调—— 《辞源》说,烹调就是“烹炒调制(食物)”。 《现代汉语辞典》说,烹调就是“烹炒调制(菜 蔬)” 《中文大辞典》(台湾)说,烹调就是“烹制食 物也”。 看来,“烹饪”和“烹调”是一对词义大体近似 的词语。 再深入探究,就会觉得,语言工具书关于“烹饪 ”和“烹调”的上述解释,都是正确的。可是,将烹 饪作为一门学问来对待,仅有词义的解释就显得不够 了。所以,烹饪专业工具书对“烹饪”和“烹调”进 行了更为专业的解释和比较: 《中国烹饪辞典》说,烹饪“是人类为了满足生 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把可食原料用适当方法加工成为直 接食用成品的活动。它包括对烹饪原料的认识、选择 和组合设计,烹调法的应用与菜肴、食品的制作,饮 食生活的组织,烹饪效果的体现等全部过程,以及它 所涉及的全部科学、艺术方面的内容,是人类文明的 标志之一。” 《中国烹饪百科全书》说,“烹饪、烹调二词并 存混用。近数十年,随着烹饪事业的发展,烹调一词 在实际应用中逐步分化出来,成为专指制作各类食品 的技术与工艺的专用名词,也称为烹饪工艺。” 至此,人们便可清晰地看到,烹饪包括了烹调的 内容。 烹饪的起点是火,火也是烹饪持续发展的根基。 古往今来,人们称烹饪是“鼎中之变”、“火中取宝 ”。烹饪的火候功夫,靠的是人们把烹饪作为变化着 的学问、创新型的学问,不断研究探索,经验积累, 从而形成了历史悠久的火食传统,创造了底蕴深厚的 烹饪文化,代代相传…… 2 美味烤中来 在古代的森林里,居住着人类的先民。他们经历 了艰难而漫长的没有烟火的饮食生活。一次偶然的机 会,让他们有了一个全新的发现:美味烤中来。 那是一次雷击造成森林火灾之后,先民们回到原 地,在灰烬中闻到一种焦香的气味。寻找这种气味时 ,发现了“熟食”:火灾中的明火,先烤干兽肉表面 的水分,使之松脆起香,再由表层传到兽肉的内部, 使其组织脱水,由生变熟。这时,处于极端饮饿的先 民,便一改平时“茹毛饮血”、“生吞活剥”的饮食 习惯,品尝烤熟的兽肉。不尝不知道,一尝真奇妙: 熟肉比生肉更美味! 一来二去,先民们自己动手烤肉吃,还发明了三 种烤法: 燔:把肉直接放在火上烤熟。 炮:把肉用泥巴包起来,放在火里烧熟,吃时剥 去泥巴。 炙:把生肉用木棒串起来,架在火上烤熟。 在洛阳偃师仰韶文化遗址中,有一个长方形坑槽 ,里面存留着木炭和动物骨骼残迹。考古专家认为, 这可能就是中国最早期的烧烤架。 在洛阳烧沟61号西汉墓壁画中,有一个“鸿门宴 ”图。图中长方形的四色炉旁,站着一个人,双眼圆 睁,手持长叉,正挑起一大块肉在炉上烧烤。这人背 后的四个铁钩上挂着大块红肉,肉下边还有一头牛。 这是目前发现较早的烤制食品的资料。 在山东诸城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墓中,有一幅“庖 厨图”画像石。画面的火炉旁,站着一个人,拿着一 串肉在烤,烤炉上摆着几串肉,肉架上还挂着猪头、 羊肉、鱼串等。考古工作者说,这个画像石,把汉代 烤肉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据历史资料记载,汉代烧烤十分盛行,大城市里 烧烤店铺林立,到处烟雾缭绕,香气扑鼻。所烤之肉 ,以牛、羊、猪、狗为主,还有其他野味。《盐铁论 ·散不足》说,当时民间招待客人,“烤肉满桌”。 在人类早期的美味大餐中,自然也有用谷物制成 的“主食”,其最早的制熟方法,也是烤。 《礼记·礼运》注说:“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捋 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耳”;《考古史》也说:“ 神农时民食谷,加物于燧石之上而食之。”还有一种 方法,就是将粮食作物的籽粒包起来煨烤。包裹之物 ,就地取材。有的用野芭蕉叶,有的用皮袋,最有特 色的是用竹筒。陈鼎的《滇游记》里有详细记载:“ 腾越铁少,土人以毛竹截断,实米其中,炽火煨之, 竹焦而饭熟,其香美,称为竹釜。”至今,云南、广 东、广西、贵州等地,仍有少数民族使用这种“竹釜 ”。 粮食作物的籽粒,不宜直接烧烤,而是以石板、 包裹物为中介物,均匀传热。主食和菜肴,都需要均 匀传热。这就促使烤制技法向前推进了一步——要掌 握好火候。 火候掌握好了,烤制食品具有更好的外观形态、 内部组织、口感味道。 烤制的糕点、月饼、饼干、面包,外部形态丰满 ,油润光洁,花纹清晰,颜色均匀,没有焦糊现象; 内部起发均匀,皮馅结合严密,酥层清晰明朗,不夹 生;入口具有酥、松、软、香、脆等良好的质感。 烤制的菜肴,原料的水分蒸发后,表层松脆,滋 味焦香。 烤炉,是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烤制设备。有明火 炉、橱式炉、风车炉、链条炉等。烤制的火候,一般 控制在180℃~220℃之间,最高为300℃。根据不同 的制品,采用不同的火候: 慢火,120℃~130℃。用于烤制不上色的酥皮类 食品,以保证产品成熟后呈乳白色。 中下火,140℃~150℃;中上火,160℃~180℃ 。用于烤制混糖皮及酥类、茶酥类、蛋糕等食品,成 品色泽稍重,一般为金黄色。 快火,200℃~220℃;旺火,230℃~260℃。用 于烤制浆皮类、饼干类和一些体积较小的食品,色泽 呈黄褐色、黄棕色,加热时间较短。 烤炉的温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有 3种调节炉温的方法:一是先高后低。制作广式月饼 ,刚入炉时,炉温高一点,月饼表面先定型上色后, 降低炉温,用小火加热,月饼表面既不致于上色过深 ,又能使温度从表面深入到内部,使之成熟而不焦煳 。二是先低后高。制作蛋糕、面包,刚入炉时,炉温 较低,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升温,先充分松发、膨胀, 然后定型、上色。三是先低后高再低。制作水果蛋糕 等含水量较少的食品,刚入炉时,用低温使之松发、 膨胀,再用高温使之定型、上色,最后用低温烘熟。 烤制食品,种类繁多,广受赞誉,称“烤是天下 第一美味”。山东的“烤大肠”、广东的“烤乳猪” 、内蒙古的“烤全羊”,都是经久不衰的烤制佳肴。 “北京烤鸭”还有“国菜”之誉。 …… P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