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孤独

走出孤独
作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译者:胡慎之
出版社: 天地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7.70
折扣购买: 走出孤独
ISBN: 9787545550887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与弗洛伊德和荣格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深蕴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他认为科学知识的价值在于其对于人类本身的贡献。他提出“自卑与超越”“社会情感”是性格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一观点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阿德勒一生精力充沛,勤于著述,发表论文、出版著作300余种。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生活的科学》《神经症问题:病例史手册》《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等。阿德勒的著作被翻译成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意大利语、俄语、汉语、日语、韩语等多种文字出版。

内容简介

第一讲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先有社会生活,才有个人生活。在人类文明史上,社 会生活是一切生活形态的基础,没有人能完全脱离社会而 独立生存。这不难理解,因为在动物世界中,普遍存在这 一条基本法则:任何个体柔弱、无力自保的物种,都会选 择群居生活,以群体的力量来加强自身力量。 群居——人唯一的生活方式 很早以前,达尔文就发现,越是个体柔弱的动物,越 会选择群居生活。毫无疑问,人类也是这样柔弱的物种, 因为我们没有强大到足以独立生活的身体。纵观整个自然 界,人类如此渺小脆弱,以至于为了在地球上继续生活, 只能通过制造工具来弥补身体上的不足。试想一下,在没 有武器或装备的情况下,把一个人独自扔到原始森林里, 他会遭遇怎样恐怖的经历。此时,他的生存能力肯定比不 上其他动物,因为他没有其他动物的速度和力量,没有敏 锐的听觉和视觉,也没有肉食动物的牙齿。在大自然中想 要保全性命,这些素质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类想要在 自然界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制造工具。只有制造出强大而 完备的工具,人类才能健康发展。 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其实非常高。没有人能在离群 索居的情况下,获得这种优越的生存环境。在人类社会中 ,劳动分工使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变成了群体的一部分, 社会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劳动分工(文明)使人类能够 更快更好地制造出各种进攻、防守的工具,以满足人类的 需求。只有学会劳动分工,人类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人 类的个体本就十分脆弱,成长期又如此漫长。想想吧,孕 育婴儿、将其健康地抚养长大,要耗费成人多少精力。任 何一个孩子的出生和成长,都离不开劳动分工。比成人更 加柔弱的婴儿,在各种疾病和危险面前,几乎没有反抗之 力,只要想到这一点,我们就该知道,照料、保护和社会 生活对人类有多重要。总之,社会是人类持续存在的最佳 保障! 既然在社会中生活,我们就要受到社会规则的限制, 这是理所当然的。就像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要受到 自然环境,比如气候规律的限制一样。我们无法逃避这种 规律,只能想办法去适应。为了抵御寒冷,我们建造房屋 ;为了填饱肚子,我们耕种渔猎。社会规则通常会以制度 、风俗等形式展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思想方 式和行为模式加以影响和约束。比如,宗教信徒会不约而 同地将神圣用语转变成公共俗语,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 契。在人类的生活中,最初一层的影响来自宇宙自然,接 着便是公共生活的规则以及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总之, 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都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换句话说 就是,先有社会生活,才有个人生活。在人类文明的历史 上,社会生活是一切生活形态的基础,没有人能完全脱离 社会而独立生存。这不难理解,因为在动物世界中,普遍 存在这样一条基本法则:任何个体柔弱、无力自保的物种 ,都会选择群居生活,以群体的力量来加强自身力量。人 类先天就具有社会感——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特性,而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