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人格:怎样弥补我们内心的缺失感?

完善人格:怎样弥补我们内心的缺失感?
作者: 许皓宜
出版社: 天地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30
折扣购买: 完善人格:怎样弥补我们内心的缺失感?
ISBN: 9787545562040

作者简介

许皓宜,擅长说故事的心理咨询师。台湾师范大学博士,现任台北艺术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曾在大学教学多年,长期耕耘于婚姻与家庭治疗训练。主持环宇广播电台《从心聊聊天》节目,《商业周刊》、《亲子天下》专栏作家,也是多家电视、电台节目长期邀请的心理学专家。出版著作有:《情绪疗愈:抹平内心的伤痕,成为情绪的主人》、《职场精进心理学》等。

内容简介

当我们遇上那些无法真心拥抱的负面时刻在日常生活中,某些时刻发生的事情,会让我们处在负面的情绪状态中。比如下面几个例子: 丈夫长年在大陆经商的王太太说:“我和先生有一个独生子,因为儿子和他爸爸相处的时间非常少,所以他们两人始终没办法亲近。我是个虔诚的教徒,儿子也在主日学长大,谁知道他上了初中以后,突然变得非常叛逆,以前那个乖巧的儿子突然就不见了。这个时候刚好先生结束大陆的生意回到台湾地区,父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扩大。我感到非常伤心,尤其每次看到先生要追着儿子打时,就一阵心痛,但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阻止,不知道未来该怎么办才好。”身为上班族的阿翔说:“我是个做事非常认真的人,不管是上学、工作都不会迟到早退,尽量谨守自己的本分,提前把该做的事情完成。最近我遇到一个非常擅长投机取巧的同事,做事情都不按该有的规则来,可是老板却非常喜欢他。偏偏这个同事就坐在我旁边,所以我总会看到他用一种随意的态度去面对工作上的事务,可是他向老板报告自己的工作成果时,又摆出一副自己多么了不起的模样。令人失望的是,老板却认可了他这种做事方法。我不禁开始怀疑,这种主管真的是值得我为他卖命的人吗?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要不干脆离职算了。”已经当了公司主管的家贤说:“每天早上开车前往公司的路上,对我来说都是相当煎熬的时刻。我最讨厌遇上一些司机,要么就车子紧挨着我的车尾巴开,要么就突然从我身边插队超车。每次遇到这种人,我就会忍不住紧跟着旁边的车,怎么都不肯让他们插队进来,如果有人硬要插进来,我都会长按喇叭来表达我的不满,我觉得这个司机应该为他的行为向我道歉。 然而,每次我这么做之后,都感觉到自己心脏扑通扑通越跳越快,手指尖有点儿发麻,情绪久久不能平复。” 身为讲师的安琪说: “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糟糕的人。昨天我上台报告。在那之前,我觉得自己准备得相当充分,在家也做过事前的演练,但实际上台后,我觉得自己说话变得没有逻辑,台风也不够稳健。虽然听众说我表现得不错,但我还是非常沮丧,我怕他们都只是在安慰我而已,并不是真的欣赏我。”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胜枚举。负面情绪就像我们心头不请自来的乌云,一阵倾盆大雨将人淋个措手不及,如果你没有能力打伞,或者找到路边一个可以避雨的屋檐,大雨就会淋得你浑身颤抖,你就会沾染风寒乃至生一场大病。甚至有些时候,你可能自以为带了一把抵御负面情绪的好伞,在负面情绪来临,你把伞撑起来时,才发现它破了一个大洞,遮不了雨不打紧,还害得你在雨中的希望幻灭,心情更加沮丧。有趣的是,明明是把破伞,你却偏偏老是忘了丢弃(或舍不得丢弃),然后大雨天又带着那把破伞出门,再次变成在雨中咒骂的落汤鸡。依照心理学的概念,当我们陷入负面情绪时,无意识里不被自己理解和接纳的内容,会使我们的逻辑思考失去正常运作的功能,让我们体验到灾难式的感受,表现出情绪化的言语与行为,将人带往乌云笼罩、伸手不见五指的无助感中,甚至会让我们事后感到懊恼。背后的元凶,正是“阴影”。如何运用“阴影”,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绪干扰简单来说,“阴影”就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杂质”,当我们处在现实环境中的某些情境时,这些存在于无意识里的杂质会和现实中的情境相互碰撞,进一步引发我们内在特定的情绪反应。比如说,“权威式的长辈”常常会使许多人产生负面的情绪反应,有些人的反应是“害怕”(退缩),有些人却是“顶撞”(前进挑战)。换句话说,“权威”可能是很多人内在共通的心灵杂质,但这个杂质却会用各种不同的情绪样貌来干扰我们的生活。为了理解“阴影”的共通性,以及内在受到这些心灵杂质扰乱后所发展出的情绪脉络,我们可以用“原型”这个概念把这些心灵杂质(也就是“阴影”)的意象具体化,并整理出“阴影”的四种发展方向:1.“阴影”会以一种重复过去“情感经验”的方式,呈现在现在的人际关系中。比如,上述案例中通过王太太的描述,你可以发现,王太太其实已经说出了自己的困扰,家庭矛盾与丈夫长年不在家是有关联的。这种家庭中的父亲/丈夫角色的缺席,如果用一般逻辑来思考,不是等丈夫回来以后通过多相处来增进彼此情感就解决了吗?父子关系不和睦,就靠长期与儿子相处的王太太去沟通,让孩子理解父亲离家也有他必要或者不得已的原因,父子关系重新建立了,父亲就能运用他男性的特质去解决男孩在青春期面临的困扰。这听起来不是很简单吗?为什么王太太会陷在其中无法自拔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王太太本身对“父亲”和“丈夫”的角色,有她自己独特的情感经验。比如说,王太太自己的父亲也是一个不常在家的男人,所以当她先生做出和她爸爸类似的事情时,她心里的埋怨就通过现在家庭中的父子替代性地呈现出来。我们再往无意识走深一点儿,甚至还可以假设:或许王太太根本就不希望(期待)自己儿子和他老爸的关系会好起来!怎么可能?我也不知道。这得要王太太深入她自己内心世界的“父亲”原型,才能明白那背后藏有什么样的“阴影”,她才能解开自己的心结,去做她本来就知道应该怎么做的事。2.“阴影”让我们在人际相处中,总坚持某些“信念”。比如上述案例中的上班族阿翔,你可以从他的描述中,发现他心里有一系列应该依循的规则。我们可以大胆假设:这些规矩可能是在他过去的经历中,由某些人或某些情境教给他的。所以阿翔得去探究他内心的“传道者”原型里面有些什么,以及这些规矩是否已经在他脑袋里发展出“处女”原型的信念,让他变成一个要求完美的人。是不是阿翔曾经也被这样要求完美?或者因为没有遵守规矩而受过惩罚?才让他不知不觉地把这些“我应该怎样”的想法保存下来。但或许阿翔心中,其实也有点儿羡慕隔壁同事可以被人允许做事那么随性。把这些脉络都厘清以后,阿翔会发现:或许他不是真的因为讨厌这个同事或主管才想离职,而是他怕自己在这家公司继续待下去,也会变成一个不再像以前一样做事完美的人。3.“阴影”让我们在人际互动中,出现一种难以控制的自动化行为(惯性行为)。比如上述案例中那位当了公司主管的家贤,只要早上开车时遇到没有礼貌的“插队”车辆,就会自动和对方较劲,即便他明明知道在马路上这样做是危险的,仍然不由自主地要这样做。这种举动是不是很像一个“复仇者”?所以家贤值得去探究一下:“复仇者”原型对他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才能明白“尬车”(赛车,有挑衅的意思)背后可能有他还未了解的自己。或许,家贤那类似“复仇”的强悍行动背后,说不定藏着一个觉得自己从来没被公平对待过的、充满创伤感的“内在小孩”。4.“阴影”让我们反复陷入对特定主题的恐惧中。比如上述案例中的讲师安琪,她描述的经验其实和别人没什么关系,大多是她自己对“讲得好不好”的评判。当然,这有可能是因为当时听众的肢体语言给了她一些做出此种判断的线索,但当有人夸赞安琪表现不错时,她却一点儿都不相信,只顾陷在自己的恐惧当中。我们可以从安琪的描述中看见,她恐惧的背后联结着“受不受人喜欢”的议题。如果要理解自己的阴影,安琪可以去探索“万人迷”原型对她的意义,以及她到底想要把哪部分的自己给隐藏起来。理解这部分的自己后,安琪可以试着先从“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的恐惧感中抽离出来,想想:究竟是别人真的不喜欢我,还是因为我不喜欢自己,而想象别人也都不喜欢我呢? 【我们内心的缺失感,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人生?】 经常莫名其妙有一些古怪的想法和行为: 开车时,就是不让后面的车“插队”,只想和对方较劲; 明知道伴侣和孩子需要安慰和支持,但自己就是不愿意给; 不敢当众演讲,虽然大家都看好自己,可总觉得自卑、恐惧, 站在高处,心底会闪过跳下去的念头。 …… 以上我们看不懂的自己,都源于我们内心的缺失感! 【我们内心的缺失感从何而来?】 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未被完善的隐形人格,这些隐形人格充满能量,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在你未曾与他们和解之前,他们会时刻通过潜意识干扰你、影响你、掌控你,让你心中充满困惑、无助和渴求,似乎永远都需要更多东西来填补内心,形成异常顽固的缺失感! 【如何才能完善人格,弥补内心的缺失感?】 通过自己的主导人格,了解每个人格的含义;把自己的古怪行为和想法,与各个隐形人格逐一匹配;学会接纳隐形人格的所有意图和能量; 学会化解隐形人格与主导人格之间多分歧、疏通内心能量。你的内心将逐渐完整、自在、充实,缺失感消失无踪。 【心理大师、“心灵整合之父”荣格,送给每个人的人格成长书!】 基于荣格心理原型理论,详解 56种人格,带我们整合人格碎片,疏通内心能量,完善自身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