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与现代人生
作者简介
甘肃省金昌市人,理学博士,2006年7月清华大学毕业,2011年8月美国布朗大学博士毕业,主要从事材料化学方面的研究,业余亦涉猎并参与讨论商业管理、人文社会科学及旅游方面的问题,先后在《西风》等刊物发表《神奇的土地——新疆游记》等习作。 甘肃省民勤县人,1982年1月西北师大历史系毕业,1989年陕西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党史党建副教授。长期从事干部理论教育和研究工作,现为甘肃省金昌市政协副主席。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参与编写《国情与党的建设》、《干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等著作五部,主持编写《中国西部农村社会基本问题研究》等著作四部;在国内各刊物发表《张闻天建党思想论》、《贫困地区党校建设问题思考》、《多层次的伦理观和价值观》等论文、译文二十余篇,十六万多字。
内容简介
一、早期人类的自然崇拜、宗教崇拜与德性观念 的产生 德或德性在早期人类的观念中,就是一种卓越的 品质或精神。 德性的古希腊文(arete)的原义就是指任何事物 的优点、品性和功能。 还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人类就在各自的文明 体系和文化传统中确立了 德或德性是人性的一个最基本方面的伟大精神。 道德属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文化的 高层结构,在历史发展 的不同阶段,往往凝聚成不同的社会思潮,作用于人 的思想和社会实践。 人类在长达几十万年的原始社会时期,长期在纯 自然状态下过着十分困苦 的生活,他们所看到、感觉到的主要是大自然的破坏 性力量。为了求生存,人 类在不断寻求抵御自然破坏的手段和精神力量。因此 ,人类远古时期最早的 意识,乃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 然宗教)”。这种“自然宗 教”意识,是对自然现象的迷信和崇拜,集中表现为 “图腾”崇拜,以后逐渐发 展到对“祖宗神”的崇拜与祭祀,再后来又进一步发 展到原始的幻想和神话, 如中国古代的女娲补天,羿射九日,西方的亚当、夏 娃偷食禁果,普罗米修斯 盗火给人间等等。无论是最早期的“图腾”崇拜、“ 祖宗”崇拜,还是稍后的神 话传说,都反映的是人类希望抵御、改造自然的意识 。 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斗争中,人类逐步积累了最 初的生产经验,开始认识 了自然界的某些因果联系(如野兽活动的特点、渔猎 的方法、制造工具等等), 使人们对自然采取比较现实的态度,因而形成一些有 关人应当具有某些优秀 的功能、品质,卓越的精神,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 战胜自然,更多地获取自 然资源,过上更好的生活等等。 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脑力 劳动与体力劳动开始有了 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等精神性劳动的阶层 (如中国远古时期的祝、 巫、士等),并逐渐形成了人类早期的有体系的社会 意识形态和道德(德性)意 识。如中国殷周之际殷人着重于自然血缘意义的祖先 崇拜,周人着重于政治 与道德意义的宗教崇拜,出现了“以德配天”、“敬 天保民”的天命思想等等。 二、道德(德性)观念的发展和演变 道与德,是人类文化、思想史上先后产生的两个 不同的概念。 道,是中华文化特有的概念,是用来表示世界本 源、世界变化发展普遍 法则和规律的象征符号、汉语语词,是从帝、天帝、 天等概念逐步演变而来的。 道最初、最原始的含义就是道路,以后经过不断的泛 化、丰富、发展和提升, 逐渐成为一个多质、多层次的伦理概念和哲学范畴, 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层 次上分别表述为世界本源、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关 于整个世界的普遍真理; 国家、社会治理的原则、方法;教育、引导民众的规 范、方法;个人做事、为人 的原则、手段和风范;人生修养的方法、境界等等。 关于道的各种内涵及解读, 后面还有详细的介绍和讨论,此不赘述。 德,是在道之前就出现并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 还在史前文明时代(或 神话文明时代),人类思考、阐述问题的焦点,大体 上都集中在如何摆脱愚昧、 获取智慧,以认识、把握自然方面,如亚当、夏娃; 如何摆脱束缚、获取卓越 功能,以征服、改造自然方面,如伏羲作卦、女娲补 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间等等。 在上古先民的德性观念中,德就是一种特殊的功 能、优秀的品质和卓越 的精神;德与天一样,是一种化生万物的自然力量, 是一种生命创造的自然过 程,故日“天地之大德日生”;德与日月交替、四季 运行一样,还是一种特殊的、 可以增强生命的力量,可以推动事物发展的力量,故 日“正德利于厚生”。 在上古先民的德性视野中,天人之际具有统一的 德性。人德源于天德, 天德是人德的根源。但这种德性不是人人都能够获得 的,只有极少数的部落 或部落首领才能够获得。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 中,由于社会治理制度尚 未形成,当时的政治领导人主要是以个人的人格魅力 感召民众和天下,他们不仅 要以个人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精神居于统治地位,还要 借助天德。他们以德居位, 就是以天命居位。 P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