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血缘与学缘的交织—中国人文和自然境域的王阳明及阳明学派

地缘、血缘与学缘的交织—中国人文和自然境域的王阳明及阳明学派
作者: 钱明
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原售价: 388.00
折扣价: 217.30
折扣购买: 地缘、血缘与学缘的交织—中国人文和自然境域的王阳明及阳明学派
ISBN: 978780770370901

作者简介

钱明,现为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工商大学东亚阳明研究院院长,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内容简介

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传统中,无论“人”还是“物”,皆 与地域形影不离,但凡思想学说、文学艺术、民俗宗教、科学医 术、典章器物乃至百工技艺等,无不烙有地域性的文化基因和传承 印记。同时,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传承中,又因东方哲学的神秘主义 特质,而往往模糊含混,具有多元化解释的可能性。而古代哲人在 开宗立派时,则更因其常常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一般 都会给他的弟子或后学留下较大的解释空间,产生理解上的分歧。 结果是,先师一过世,宗门内部便出现分化,这被学术界视为中国 古代哲学、宗教发展的一般规律。孔子殁后,“儒分为八”,其主因 盖在于此。阳明学派因其复杂的学缘、人缘尤其是地缘要素,使其 在分化流变上表现得更加突出,也更加鲜明。而阳明学派的衍变和 分化又进一步证明:从“合”到“分”是学术发展的普遍现象。因 为大多数问学者所遇到的问题是具象的,所关注的学问是定向的, 所呈现的方式是个性的,所以往往聚焦于思想学说的某一方面,这 就决定了“分”的必然性。亦只有通过“分”,才能使思想学说经 过充分的争辩而在某个方面获得发展和突破,形成特色,出现繁 荣。但是“分”的结果往往又会走向“合”,从而再次出现颠覆性 的思想学说和引领时代的伟大思想家,这同样也是学术思想发展的 一般规律。 张学智勾勒了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地域特点,认为中国哲学起源 于对周文疲敝的不同应对之道,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 子都基于其不同立场作出了回应:儒家主张对周文进行损益,奠定 了温和政治和士大夫精神修养的基础,并确定了中华文化的经典系 统;墨家用俭约、功用来反对靡费、虚文,用大众趣味反对精英文 化;道家摒弃了周文的礼乐教化,建立了以道法自然为最高原理, 守柔谦下为行为准则的哲学,并在避世隐遁中保持批判精神;法家 以法律、权势和御臣术为基点,批评儒墨,推崇功利,扭转了周文 的思想指向;从地域特点说,孔子以鲁地的礼乐传统和东夷的仁爱 精神结合,建立了仁礼互相依持并敬畏天命的儒家系统;道家融合 楚地巫觋传统和《诗经》中的浪漫风格,形成喜言天道,富于想象, 厌弃礼乐,不事虚文的特色。墨家重视鬼神的传统是商代“先鬼而 后礼”文化的遗留;齐晋较早应和了春秋时代的社会变动而致力于 制度改革,加上北方剽悍易于法制化管理的习性,所以法家思想最 强;同时,南北不同文化传统在后世经学、佛教、道教、宋明理学 中产生了深刻影响。① 一、地域王门 总的来说,在阳明学的形成、发展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地 域性”(local) 与“区域性”(regional) 两种形态。前者特指阳明 学在中国大陆十余省、市、区的传播和发展,后者特指阳明学在中 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与发展。这两种传播、发展形态都有其 不同的路径、规律和效验,不可相提并论,但可比较互鉴,相得 益彰。 以区域性而言,即对外传播方面,阳明学如同古代中国的其他 精神文化一样,缺乏主动输出的动力和途径,故而谈不上真正的文 化“开放”,或者可以说是“开而不放,传而不播”。② 所谓“开 而不放”,即文化上的被动输出而非主动输出;所谓“传而不播”, 即学术上的“上门求教”而非“出门传教”。也就是说,古代中国 人只有在政治、外交上有特殊需要时才会向外派出使者,才谈得上 主动地、有目的地“走出去”“请进来”。正因为如此,无论是传 统儒学还是近世的朱子学、阳明学,尽管都属于中国思想文化向外 输出的成功范例,但在文化传播学的意义上,依然属于他动的、不 自觉的, 因而亦是无目的的、低效率的,而与历史上外来宗教向中 国主动地、有目的的输入、传播完全不同,所产生的效验亦相距 甚远。 然而,以地域性而言,也就是在对内传播方面,阳明学的传播 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景象,无论同地域还是跨地域之间,都存在着 频繁的交流、互动、摄取、融合之关系,因而极易形成地域性的思 想流派或带有明显地域文化性格的门人后学群。 现当的中国学者,写过不少有关学术、学风之地理分布的文章,还有不少学者做过地域性流派、分支的详细考证。说明无论在 中国古代还是近现代,文化的地域性与时代性一样,都是思想学 风、学术流派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创设于明代中叶的阳明心学, 也是在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语境中传承、发展、转换的, 因而如果 我们只是简单地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来阐释和剥离阳明学派,就很 可能会出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现象。 正因为此,近世史家一般都会基于历史地域划分及其地名来称 呼某一学派,如阳明学即被黄宗羲称为“姚江学”,其学派亦被称 为“姚江学派”,清代仍使用这一称呼,并一直延续到清末。① 尽 管同时还有“王学”“陆王学”之称呼,江户乃至明治初年的日本、 李朝时期的朝鲜,以及明清时期的“外藩”琉球,也都使用这一称 呼, ② 但用“姚江”“会稽”甚至“稽山”来代指王阳明,用“姚 江学”来代指阳明学派,可谓当时之主流。 ③ 至于后来流行的“阳 明学”一词,虽最早源自《明史 · 王守仁传》及朝鲜阳明学鼻祖郑 齐斗(1649—1736) 的老师朴世采(1631—1695), 但近代意义上 的“阳明学”概念则发源于日本的明治时期,后来才逐渐为中、韩 等国乃至英语、德语、俄语世界所接受,比如日本有吉本襄编《阳 明学》,东敬治编《阳明学》,石崎东国编《阳明》《阳明主义》, 井上哲次郎的《日本阳明学派の哲学》,井上哲次郎、蟹江义丸编 《日本伦理汇编》第一部分《阳明学派》,三岛复的《王阳明の哲 学》,高濑武次郎的《日本の阳明学》《阳明学阶梯》,以及东京、 大阪等地建立的“阳明学会”等;中国有梁启超的《阳明学》、钱 穆的《阳明学要》;韩国有朴殷植的《阳明先生实记》、郑寅普的 《阳明学演论》、李能和的《朝鲜儒界之阳明学派》等。 ④ 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阳明学者钱明领衔 全国三十余位阳明学者协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全国各地阳明学史料,全方位讲述王阳明思想及阳明学派的演进和传承,取得地域阳明学研究的最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