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眼睛不看光明

黑色的眼睛不看光明
作者: (美)玛利亚娜·亚历山德里|译者:高天羽
出版社: 云南人民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7.30
折扣购买: 黑色的眼睛不看光明
ISBN: 9787222232808

作者简介

著者: 玛利亚娜·亚历山德里(Mariana Alessandri),拉丁裔,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大河谷分校(前身得州泛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该大学是全美第一所英西双语大学。研究兴趣覆盖存在主义、古代哲学和西语哲学。 译者: 高天羽,笔名“红猪”,长期任《环球科学》杂志与果壳网翻译,出版译作有《神经的逻辑》《打开一颗心》《开颅》《五感之谜》《也不知道谁更疯》等数十种。

内容简介

与我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也因为怀疑光明那不容置疑的善好性而经历了极为艰难的时光。谁想要反对培养乐观的精神、喜悦的态度呢?哪个美国人敢怀疑人的幸福由自己创造,或是阳光的性格会带来经济收益?谁不想在价值110亿美元的自助产业中沐浴光明? 有的,就是我们这些曾被光明之喻灼伤的人。任何被劝导过多看光明面的人,都可能觉得这么说的人将你的愤怒、悲伤/沮丧(sadness)、哀恸、抑郁和焦虑看成了耍性子——你这个想法没错。提出这种忠告的人,没有几个想要了解我们所处的幽暗境地,或是我们觉得这一次怕是撑不过去的感觉。那些信誓旦旦宣称我们能“自己创造阳光”的人,往往欠缺对他人的同情。他们最可能假定是我们努力得不够。 这就是所谓的“残破叙事”(Brokenness Story),如果说光明喻在唱红脸,它就是在唱白脸了。一面是光明喻歌颂“幸福是一种选择”,另一面是残破叙事在咆哮“你还在哭诉什么”。每当我们无法沐浴光明、让心情灿烂起来,残破叙事就在耳畔响起。这个声音批评我们软弱、不知感恩、自怜自哀、放纵沉溺。它以“坚强”之名,羞辱不能笑待痛苦(或至少咬牙承受)之人。 但有没有可能,其实我们向来都努力过了头?我们是否一直在磨洗一件本就不该发光发亮的东西?或许幽暗才是属于人类的境况,或许就连跳跳虎也做不到“像一个质子,只带正能量”。于是,当自助书籍作者和正能量大师凭着一双手和一抹微笑将我们撕成两半,剩下的就只有我们支离破碎的灵魂:我们只感到幽暗,又觉得自己不该这么感觉。我们之中那些愤怒、受伤、哀恸、抑郁或焦虑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完整的人,而是一心觉得自己残破了。 知道我们的多数幽暗情绪被归为了精神疾病,你会觉得更好受还是更难受?西方医学的光明对于我们内心的幽暗并不友好。诸如“抑郁”“焦虑”“哀恸”“悲伤”“愤怒”之类的医学术语,都加深了我们对幽暗的偏见。除了说它们“可怕”“丑陋”“无知”“罪恶”之外,医生还把我们的幽暗情绪刻画成种种“病症”“障碍”“疾弊”。这些医学措辞从我们的残破,我们对于完整身心的彻底偏离中建起了一门科学。在精神病学的荧光灯下,要从我们的幽暗情绪中发现尊严,就跟刚从洞穴中解放的囚徒要在正午认出一棵真实的树木一样困难。在我认识的人中,没有一个认为在浴室地板上哭着睡着是有尊严的—但它诊断起来往往倒很容易。 优秀的心理学家会爽快地承认,关于什么是精神的失调或疾病,其实并无公认的标准。他们甚至还在辩论,本书中探讨的愤怒、悲伤、哀恸、抑郁和焦虑这五种情绪,是应该归为精神疾病,还是该换个称呼。但是别看心理学姿态这么谦虚,若要它否认焦虑在青少年中“蔓延”,或者美国有千百万人“罹患”抑郁,却是不可能的。我们用来命名生存境况的词常常带着敌意和恐吓,贬低就更不用说了。就比如我们与精神疾病“战斗”,或者“屈服”于它们而自杀,这样的说法。 措辞很要紧。它能决定我们是反对自己还是顺应自己。“脑病”的说法并不能鼓舞一个人尊重自己的抑郁,“诊断”和“尊严”充其量只是押韵;“我们有精神疾病”的启发性远比不上“焦虑使你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通过它们在光照下的模样来判断幽暗情绪,就会产生一套令尊严难以发现的语汇。要学会在幽暗中观看这些痛苦情绪,就必须为这些旧的苦楚寻找新的说辞…… 当我落入残破叙事的掌控,开始怀疑上帝偶尔真会制造垃圾时,我就逃入哲学寻求庇护。柏拉图之后两千多年,有了存在主义,这群思想家中有一半都拒绝“存在主义者”的标签,但他们全都认为人生实在艰难。在他们看来,人类就是你呕吐时帮你撩起头发,你临终时握住你手的一群生物。他们还认为,人类有能力产生强烈的沮丧之感,以及深不见底的愤怒、焦虑、哀恸和抑郁。在他们看来这并不神秘:我们都在崎岖的大地上赤足行走,眼看着心爱之人罹患癌症。存在主义者了解我们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去回避幽暗思想。他们写下我们如何对自己、对别人撒谎,如何在不好的时候假称很好,并找出种种借口不和孩子谈论死亡。存在主义者写出了“他人即地狱”“爱就是受苦”这样的句子。2我对这派思想一见钟情。过去20多年,存在主义一直帮我在幽暗中看到尊严。 在医疗从业者和明星博主接过讲述人的心灵生活的任务之前,哲学家一直是诉说灵魂的主力(古人甚至认为他们还能医治灵魂)。我在本书中要分享几位哲学家的故事,他们个个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探索自己的洞穴,并把其中的所见说了出来。他们并不反对你身着黑衣,听莫里西——当然也不要求你非这么做不可。他们听任我们思考死亡和腐朽,并不会因此说我们“病态”或“做作”。当我们需要躲避炫目的光照,不妨去会会下面这六位存在主义哲学家,他们都是幽暗的老熟人了:奥黛丽·洛德、玛丽亚·卢戈内斯、米戈尔·德·乌纳穆诺、格洛丽亚·安扎尔杜亚、 C. S.刘易斯和索伦·基尔克果。3当阳光太烈、开始灼烧,他们能为我们遮一片荫。关于愤怒、悲伤、哀恸、抑郁和焦虑,他们运用的措辞,坚持的立场,都帮我昂起了头。希望他们也能帮到你。 emo不是错也不是病 错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境遇;把情绪困扰过度医学化,也可能加深偏见(既然错在社会,为什么要我吃药?) 避开直(白)男主导的文化和哲学光芒,走一条成就弱势人群的幽暗之路。 幽暗情绪的“魔鬼辞典”,洞悉其社会根源 愤怒:对无视沟通、拒绝尊重的外界的抗议 痛苦:身处其中才更珍惜情感联结,不装硬汉;体味它,才不会廉价地说出“相信自己你可以”。 哀恸:说明你是人也爱人,不是行走的工具。让你节哀的人,真实意图往往是“别烦我了”。 抑郁:某些压制性力量一边摧残、阻挠个体,一边批评个体不奋进;“躺平”的身体直觉,乃是逃避统治的艺术。 焦虑:自由、敏锐的代价——视其为疾病还是老师? 何种人生哲学能为重负之下孤单的你提供支援和解药? 认同“发怒是软弱”“拖延是懒惰”,还是听取“理解愤怒的第一步,是停止惧怕愤怒”?作者带我们纵览人生哲学在古代及现当代的代表理念,尤其是战后少数族裔女思想家的沉思和呐喊,剖析光明哲学的局限和幽暗哲学的启发。 愤懑者的嘴替,可视化的情绪 作者揶揄皇帝哲学家,正面回?“语气警察”,祝福亲爹多生病、多长进,为困苦女作家的拖延鼓掌。 书封烫黑银,覆夜光,为幽暗情绪赋予“所见是暗”“暗中可见”的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