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讲国学/大师讲国学文库

陈寅恪讲国学/大师讲国学文库
作者: 编者:季风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3.10
折扣购买: 陈寅恪讲国学/大师讲国学文库
ISBN: 9787569904574

作者简介

季风,知名教育专家,退休前曾就职于山东省某地区教委,退休后主要从事国学类的研究与创作。先后出版过《北大国学课》《功臣的非正常死亡》《轻松学国学》等图书,深受读者喜爱。《北大国学课》自2013年3月出版以来,连续加印十余次,名列全国历史类畅销榜前五名,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畅销榜第3名,2013年度全国畅销的历史读物之一,2014年畅销的国学类图书。

内容简介

叁 为什么府兵制的衰败会导致关陇集团消亡 所谓府兵制,指的是从北魏到隋唐时的一种军事 制度。府兵制既不同于战国秦汉的普遍征兵制,也不 同于东汉三国的世兵制,而是一种融合了鲜卑兵制和 汉人兵制特点的新军事制度。 陈寅恪先生认为:“府兵制之前期为鲜卑兵制, 为大体兵农分离制,为部酋分属制,为特殊贵族制; 其后期为华夏兵制,为大体兵农合一制,为君主直辖 制,为比较平民制。其前后期分划之界限,则在隋代 。周文帝、苏绰则府兵制创建之人,周武帝、隋文帝 其变革之人,唐玄宗、张说其废止之人,而唐之高祖 、太宗在此制度创建、变革、废止之三阶段中,恐俱 无特殊地位者也。” 这段话简要地概括了府兵制的流变过程。 早期的府兵制来自鲜卑的兵农分离制度。自从“ 永嘉之乱”以来,天下大势由五胡乱华逐渐走向汉胡 融合。五胡中的鲜卑拓跋部建立了北魏王朝,统一了 中国北方。六镇之乱让北魏的统治摇摇欲坠,最终分 裂为高欢控制的东魏(后来演变为北齐)与宇文泰控 制的西魏(后来演变为北周)。为了克服土地与兵力 上的劣势,宇文泰于大统八年(公元542年)将流入 关中的原六镇官兵与当地的鲜卑各部族整编为六军。 此举为府兵制的正式形成打好了基础。 第二年,西魏与东魏展开激战,西魏君在洛阳邙 山惨败,伤亡甚多。为了补充兵力,宇文泰在数年中 不断将关陇豪强的乡兵部曲收编人官军,并提拔各州 郡的望族豪强为乡帅。这与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 ”是一脉相承的。 后来,宇文泰在西魏建立了正式的府兵组织系统 。先是模仿拓跋鲜卑的八部制度,设立了八柱国为执 政轴心。其中,西魏宗室出身的柱国元欣徒有虚名而 没有兵权,而八柱国之首宇文泰是全军统帅,其余六 柱国则分别下辖两个大将军,共计十二个大将军,分 统二十四支府兵。 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言,此时的府兵制还保留着浓 厚的鲜卑部落兵制色彩。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 ),朝廷特赐分管府兵的各将领鲜卑姓氏,以示恩宠 。这些姓氏源于北魏前期大小部落,可见西魏统治者 把府兵诸将默认为这些早已解体的部落的继承人。各 将所辖的府兵军人,也纷纷改从自家主将的鲜卑姓氏 。 与同时期其他军制相比,这种具有鲜卑特色的府 兵制,具有高度组织性,让西魏爆发出了很强的战斗 力。 陈寅恪先生曾经对府兵制点评道:“若骑射并论 ,自必师法胡人,改畜胡种之马,且任胡人血统之人 主持牧政。(中略)至军队组织,则胡人小单位部落 中,其酋长即父兄,任将领。其部众即弟子,任兵卒 。即本为血胤之结合,故情谊相通,利害与共。远较 一般汉人以将领空名,而统率素不亲切之士卒者为优 胜。” 西汉名将陈汤曾经说“胡兵五而当汉兵一”,即 五个胡人士兵的战斗力才相当于一个汉军士兵。这在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军武器装备精良。但陈汤还说胡 兵使用同样的武器装备时,也是三个才顶一个汉兵的 战斗力。然而,自从五胡乱华以来,胡人兵马拥有超 过汉人士兵的战斗力。 游牧民族先天擅长骑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胡人 的部落兵制也具备某些优越性。在鲜卑部落兵制中, 部落酋长既是统兵大将,也是大家长。部众多有血缘 之亲,感情深厚,能与将领同生共死。而普遍征兵制 的士兵多为临时征发,与将军关系要疏远得多。打顺 风仗时也许战斗力不差,而一旦战况不利,就会树倒 猢狲散。这就是宇文泰借鉴鲜卑部落兵制组建府兵的 主要原因。 关陇集团正是靠着掌握府兵来巩固权势的。毫不 夸张地说,府兵就是关陇集团的力量之源。北周、隋 朝都继承了西魏的府兵制,并凭借组织严密、能征善 战的府兵东灭北齐、南平陈朝,而府兵制也因此发展 到了巅峰阶段。 然而,隋朝开皇之治的到来,让府兵制不得不做 出调整。早期府兵制是兵农分离,农民专心生产,战 士专心打仗。以战斗为生的大批府兵将士失去了用武 之地,如果不能妥善安置,不仅会给朝廷带来沉重的 财政负担,还可能成为新的乱源。于是隋文帝革新府 兵制,改“兵农分离”为“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 农,战时才接受国家征召,自备武器、马匹、衣物等 随军出征。由于成为府兵能获得均田制等配套优惠待 遇,不少人加入府兵。但在和平年代,府兵以生产为 主,承平日久,军事素养大大下降,导致战斗力不断 衰退。 尽管隋末大动乱让李唐的府兵获得了表现机会, 但府兵制在贞观年间依然走向废弛。 唐太宗时期的外战不少,但在贞观四年(公元 629年)前,太宗的主要兵力来自山东豪杰集团。在 此之后,他为了挽回府兵制衰弱的势头,一面重用异 族将领充实府兵,一面扩大府兵规模。但府兵制的衰 弱依然不可避免。天下已定,兵农合一,承平日久, 兵不堪用。腐化的府兵越来越难以满足军事需求,而 凭借军事力量掌权的关陇集团,也随着府兵制的衰弱 渐渐丧失了主导权。 在贞观之治的大环境下,社会安定,百业兴旺, 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关陇集团之前多以军功资望晋 升,但唐朝用人标准随着战事减少而渐渐不再以军功 优先,而是以文化为主,从而使得科举制有了长足的 发展。 唐太宗打天下时不仅有关陇集团撑腰,还得到了 李勣、房玄龄等山东豪杰的支持。山东豪杰是当时唯 一可与关陇集团抗衡的军事集团。在唐高宗时期,长 孙无忌等人排挤山东豪杰,试图维护关陇集团的优势 地位,但是府兵制的衰败,使得以此为根基的关陇集 团也开始松动,军队实权发生了转移,山东豪杰在朝 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加。 陈寅恪先生指出,武则天之所以能从关陇集团的 封锁中突围,就是因为她得到了李勋为首的山东集团 的支持。他说:“武氏之得立,主要原因是在李世勣 赞助。世勣在当时为军事力量之代表,高宗既得此助 ,自可不顾元舅长孙无忌等关陇集团之反对,悍然行 之。然武则天之得立为皇后乃决定于世勤之一言,而 世勣所以不附和关陇集团者,则以武后与己身同属山 东系统,自可不必反对也。” 无论是唐高宗还是武则天,都是凭借山东集团的 力量来抗衡关陇集团的。力倡科举取士,使得武后获 得了广大寒族民众的支持,而开设武举又扩宽了军事 人才来源,致使养尊处优的府兵逐渐被募兵所取代。 唐玄宗开元年间,府兵制正式被废除,关陇集团失去 了赖以生存的军事力量,从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