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最美的教育是传承

家风最美的教育是传承
作者: 编者:李世强
出版社: 中央编译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80
折扣购买: 家风最美的教育是传承
ISBN: 978751172685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儿子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之后,要求母亲跟他一 起住到城里去,可母亲却不肯离开清静的农村老家, 说是过不惯城市里边的生活。于是儿子也没再勉强母 亲,并且说好以后每月都给母亲寄300块钱生活费。因 为村子太过偏僻的原因,镇上的邮递员一个月才来一 两次,近年来,随着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邮递员 每次出现在村子里的*子便成了留守老人们共同的节 *。邮递员每次一进村就会被一群中老年妇女团团围 住,这些妇女们无非是想问问邮递员有没有自家的邮 件或是书信,然后又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分享自己和 他人的喜悦。这天,这位老母亲收到了一张汇款单, 她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逢人便说是自己儿子 寄来的。就这样,这张3600元的汇款单在大妈大婶们 手里传来传去,每个人都觉得这孩子很孝顺,大家很 羡慕这位老母亲。 几个月过去了,儿子收到了母亲的来信,信上只 写了短短的几句,说他不应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性 给寄回来,明年寄钱一定得按月寄,一个月寄一次。 很快一年就过去了,儿子由于工作太忙,回老家看望 母亲的想法难以实现,本想按照母亲的嘱咐每个月寄 给她一次生活费,可又怕自己太忙而忘了误事,于是 他到邮局后还是一次性给母亲寄去了3600元。几天过 后。儿子收到了一张母亲寄来的3300元的汇款单。 儿子无法理解母亲为什么要把寄给她的钱寄回来 ,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再 次在信中叮嘱说,要寄就一个月一个月地寄,不然的 话她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钱也够花的。儿子难以 理解母亲的做法,但他还是按母亲的叮嘱做了。后来 ,他偶遇一位进城务工的老乡,他便向这位老乡打听 起了母亲的近况。老乡告诉他,你母亲虽然是独自一 人生活.但她的生活很快乐,尤其是每次邮递员来的 时候,你母亲就像是过节一样。她每回收到你的汇款 都要高兴好几天呢。 儿子听着听着,不觉已满脸泪水,他这时候才明 白,母亲固执地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就是为了 一年能享*12次快乐。母亲的心其实根本不在钱上, 而是全部在儿子身上。 其实,尽孝*不仅仅在于形式,也不是说一定要 给父母多少钱,空巢老人缺的*不仅仅是钱,他们真 正希望的是儿女们对他们多一点关心。 天下英才何其多,不能以孟子那个时候的天下为 天下。这个天下,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 且与孟子所说的“尚友古人”的意思是相吻合的。因 此,不管是什么时候,天下英才可以说是“性善”的 追求者。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 理论的重要根据。在孟子看来,人性是与生俱来的, 人生来就有为善的倾向,即所谓的“善端”。这些“ 善端”是与生俱来的,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因此 又被称为“良知”。 孟子认为人虽然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的“善 端”,但还是离不开后天的教育,从而加强道德修养 ,不断地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从而不断完善 自己。孟子认为,人们只要坚持去寻找心中的“善端 ”,就会因为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经典启蒙读物《弟子规》里这样写道:“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 责,须静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 必告,反则面。”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教育孩子优良的 家风,这些都是说的子女的行为准则,也可以说是做 子女的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唐代的时候,法典里边就 规定人子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华 夏文明的重中之重就是“孝道”,其核心就是以亲子 情为主的人际情感关系。而如今,这样的以孝为先的 家风正在缺失,一切为了孩子的“家风”盛行。但想 象一下,一个连孝顺老人都做不到的孩子,他的孩子 又会继承他怎样的家风呢?因此,百善孝为先的优良 家风传统,应该继续传承和发展,只有让孩子明白了 孝的真正内涵,才能让孝的良好家风**传承。 P00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