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5.80
折扣购买: 中华成语故事全集/新家庭书架
ISBN: 9787200101041
如火燎原 商汤原是夏朝的属国商国的国君。由于夏朝末代 君主夏桀昏庸残暴,荒淫无道,惹得 天怒人怨,众叛亲离。趁此时机,商汤在贤臣伊尹的 辅佐下挥师伐夏,推翻了夏朝。商汤建 立商朝后,将国都定在了亳(音bo,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里,因为王族内部经常 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 商朝曾经五次迁都。 从商汤开始,王位传了二十代传到盘庚手里。盘 庚是个有才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 时王族内部的混乱及社会不安定局面,决心再一次迁 都。但是他的想法却没有得到商朝贵族 的支持,大多数贵族都贪图安逸,不愿意迁都,都希 望能够改变盘庚的想法。一部分有势力 的贵族甚至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人心惶惶。 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盘庚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 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对他 们说:“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安定我们的国家。你 们不但不能体谅我的苦心,反而处处阻 挠。罪恶是容易滋长的,正如燎原的大火,等它燃烧 起来,连接近都不可能,又怎么可以扑 灭呢?如果真到了这个地步,那你们可是咎由自取, 不是我的过失!”盘庚的坚持,终于挫 败了反对势力的阻挠,他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 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 里,盘庚大力整顿朝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人 民生活逐渐殷实起来。以后的二百多年 里,商朝一直没有再迁都,所以后世又称商朝为殷朝 或殷商。 经过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商朝国都早已变为废 墟。到了近代,人们偶然在安阳小屯 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遗物,经反复研究,证明那里 曾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称它为“殷 墟”。在殷墟发掘的遗物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 皿和兵器,种类很多,制作十分精巧。 同时发现一个名为“司母戊”的大方鼎,重量有八百 七十五公斤,高一百三十多厘米,大鼎上 下均饰以精美的花纹。 出土这样大的青铜器,说明在殷商时期,冶金的 技艺都已达到很高水平。盘庚迁殷之 后,社会安定,商朝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民 可以专注于社会生产,因此才能制作出 如此精美的礼器。 【智慧语林】 盘庚之所以能够成功迁都,使日渐衰落的商朝出 现复兴,是与其如火燎原的决心和敢于 冲破眼前安逸生活的勇气分不开的。世界上的万事万 物都在不断变化着,没有什么是一成不 变的。商汤开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先例,打破了天子不 可变的定律,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次变革。 而盘庚迁殷也是商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通过这 次变革,商朝从衰落走向复兴,创造了 辉煌灿烂的文化。可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变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西周末年,统治者周厉王非常残暴,横征暴敛、 骄奢淫逸,整个国家百业凋敝、民不 聊生,人们都在私底下指责厉王的暴行。 上卿召穆公屡次进谏厉王:“大王的苛捐杂税太 多了,百姓生活很艰苦,大家都心存 不满,都快忍受不下去了!”厉王听了之后很生气, 就从卫国找来一群会装神弄鬼的巫师, 把他们分派到全国各地去,让这些巫师用“神术”去 监视那些指责他、对他心存不满的人, 只要发现就抓住杀掉。一时间,全国上下人人自危, 没人敢再议论朝政,连在街上碰到亲戚 朋友打招呼,人们也只敢用眼睛互相看一下,生怕一 不小心说错话而惹来杀身之祸。 周厉王得知外面已经没有人再公开指责自己了, 很是得意,就对召穆公说:“你看, 谣言很容易止住的嘛!现在没有人再说我的坏话了吧 。” 召穆公说:“您这样做只是暂时减少了不同意见 。可是用这种方法去堵老百姓的嘴, 比用泥土堵住河道更可怕。河道被堵塞,溢出来的水 会冲垮堤岸、冲毁房屋,会有更多的人 遭受水灾。民众对您的怨恨和水是一样的,只能用疏 导的办法。所以,治理民众也应该让他 们自由发表意见。古代天子处理政务,让公卿列士献 诗,瞽官献曲(民间歌谣),史官献书 (记载古代帝王事迹),师官读格言,瞍官朗诵,矇 官诵读,乐工们箴谏,平民百姓把对政 事的意见间接地传达给天子,天子身边的近臣向天子 进陈规谏之言,与天子同宗的大臣尽力 弥补、监督天子的过失。瞽官、史官用音乐和礼法教 育天子,上了年纪的师傅也经常对天子 进行规劝、警告,而后天子斟酌取舍,付诸行动。这 样天子才不会做错事。百姓有嘴就如同 大地和山川一样,百姓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和坏 才能体现出来。百姓认为好的政策就加 以实行,百姓认为不好的政策就应加以防范。人民心 中所想的从口中说出来,如果是好的政 策就要施行,怎么可以采取堵塞的方法,不让百姓说 话呢?百姓心中担忧某些问题自然会 说,一些事情他们考虑成熟之后也要说,这些你怎么 能堵得住呢?就算暂时能够堵住他们的 嘴,那又能堵多久呢?如果堵住了他们的口,谁还能 为国家提出好的建议呢?” 但是周厉王根本不听召穆公的话,仍旧是我行我 素。这样过了三年,人民终于不能忍 受厉王的暴政,起兵反抗,抓住了周厉王,将他流放 到彘(今山西省霍县)地去了。这就是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国人暴动”。 【智慧语林】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必失天下。周厉王骄 奢淫逸,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 召穆公屡次规劝,但周厉王更加变本加厉,终落得个 被流放的下场。可悲!可怜!作为一国 之君,不勤政爱民,反而横征暴敛,是可悲!不听规 劝,一意孤行,是可怜! 休戚相关 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悼公姬周,年轻的时候 曾因受到晋厉公的排挤,无法留在国 内,只好客居周地洛阳,在周朝世卿单襄公手下做事 。单襄公很器重他,把他请到自己家 里,就像对待贵宾一样地招待他。 姬周虽然年纪轻轻,却表现得十分老成持重。他 站立的时候稳稳当当,毫无轻浮的举 动;看书的时候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听人讲话的时 候恭恭敬敬,很有礼貌;自己说话的时 候总是忘不了忠孝仁义;待人接物的时候总是十分友 善、和气;他自己虽然身在周地,可是 听说自己的祖国晋国有什么灾难时就忧心忡忡,听说 晋国有什么喜庆的事情时就非常高兴。 所有这些表现,单襄公都看在眼里,认为他将自 己的忧愁喜乐与晋国的命运连在一 起,是不忘本的表现,将来一定大有前途,肯定能回 到晋国去做个好国君。因此,单襄公对 姬周更加关心、爱护。不久,晋国国内发生了内乱, 原来一直害怕失去权力而排挤王室公子 的晋厉公被大夫栾书、中行偃所杀,晋国政局陷入了 大动荡。于是,晋国大夫就派人到洛阳 来,把姬周接了回去,让他做了晋国的国君。 晋悼公即位时年仅十四岁,即位之初,便承担起 复兴霸业的重任。晋国朝野上下,都 对他寄予厚望。晋悼公首先将厉公之死归罪于厉公心 腹夷羊五等人,既对厉公被杀向国民做 了交待,又巩固了与正卿栾氏和大族中行氏的关系, 稳定了厉公被杀后的混乱局面。为平衡 卿大夫之间的关系,他又对世代有功的其他旧族委以 重任,一反景、厉两代打击世卿的方 针,消除了君臣之间的信任危机。以德治国,是晋悼 公执政后的主要策略,他放弃公私旧 债,减轻赋税劳役,减缩开支,禁止浪费。德政的施 行使国内矛盾趋于缓和,社会生产力得 到发展。晋悼公以仁义政策对待中原诸侯,革除外交 弊政,重订同盟国的朝聘和贡纳制度以 减轻职贡太重的诸侯国的负担,平均劳役,公平公允 地处理同盟内部的事务。同盟稳固,晋 悼公开始与楚国争霸。为有效孤立楚国,加强诸侯联 盟,凸现霸主地位,晋悼公不断召集诸 侯会盟。他改革文公三年一聘、五年一朝的旧礼仪, 以讨伐叛逆,救弱扶倾,伐郑救宋为核 心,从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562年,八年内九合诸侯 。通过频繁的会盟,将齐、鲁、宋、郑 等国紧密团结在晋国周围,将晋国霸业推至巅峰。 【智慧语林】 姬周在周地时,还时刻关注着晋国的吉凶祸福, 所以他做了国君之后,以国家的兴盛 和百姓的安乐为己任,实现了晋国的复兴。从古至今 ,一个人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他的命运 总是与祖国紧密相连,休戚相关,国家的祸患就是每 个人的祸患,国家的兴盛就是每个人的 福运。只有切实为自己的国家和同胞做出应有的贡献 ,个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喜乐和幸福。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