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智慧
作者简介
陈兵,1945年生,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长于宋元明清道教史、道教炼养学、佛教思想、佛教心理学、佛教禅定学、佛教与现代社会等方面的研究。陈兵教授早年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道教研究室专门研究道教,精于道家内丹修炼与养生理论,本书即是他这方面著述的汇集。 主要著作:《佛陀的智慧》《佛教心理学》《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佛法在世间》《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佛法真实论》《生与死——佛教轮回说》《新编佛教辞典》《20世纪中国佛教》《佛教气功百问》《问道》(原《道教气功百问》)
内容简介
一切诸行因无常故为苦,一切诸受皆不离行苦故 为苦,是佛陀所说苦圣谛的深义所在。这一说法,关 系到人性及苦乐观、情绪学的最深问题:人为什么厌 苦趋乐?厌苦趋乐是否为人的本性?什么是真正的快 乐?人所追求的快乐有无极限?佛陀的解答大概是: 人性中有追求无限常乐的本能性意欲,或人性以追求 常乐为极限、为归宿,此乃众生心之本性,三界六道 众生的一切心理活动及感受,皆无常、非常恒故,本 质是苦,或起码不离苦。 在古今中外诸家学说中,像佛陀这样大讲特讲人 生诸苦,乃至说一.切诸受皆悉是苦,并以此为其全 部学说之基础者,大概很难找出第二家来。现代人尤 其是幸福快乐的富贵中人,听佛陀如此盛说人生之苦 ,大概会有如冰入炭之感,认为佛陀全盘否定人生价 值,是悲观主义者,若按佛陀之说,人生苫不堪言, 毫无价值,那么早点自裁以离开人间苦海,不就成为 高明之举了吗?或者认为:佛陀所说的人生诸苦,只 是他当时身处的古代奴隶社会的现实,在文明高度发 达的现代社会,应是过时之论了。这实在是误解了佛 陀说苦圣谛的本义和用心。 苦圣谛看似平常,实际是颇难准确领会的。《杂 阿含》卷十五第404经佛陀比喻说:在百步之外,用箭 去射钥匙孔,射一百次而箭箭皆中,对神箭手来说已 是很难了,要射中如一根毛发百分之一大的小孔,箭 箭皆中,则更为困难,而理解一切诸行、诸受皆苦, 要比射中这样小孔更困难百倍!特别是行苦,须在深禅 定中仔细观察心识的微细生灭及深心趋向常乐的无意 识冲动,才能觉察到。 正确理解佛陀说苦圣谛的深义,必须注意如下几 个方面: 首先,说“有受皆苦”、“一切皆苦”“有生皆 苦”,只是佛陀人生价值观的一个方面,而非其人生 观的全面。若就世间一般意义上的人生价值观而言, 佛陀实际持人生苦乐间半的人生价值观,他把人类归 于“善道”(其特点是苦少乐多或起码是苦乐间半) ,不仅说人生诸苦,也说人生诸乐,绝非全盘否定人 生价值的悲观主义者,与西哲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 观很是不同。说人生苦乐间半或乐多苦少,可谓客观 持平之论,与现代心理学家们调查研究的结果基本相 符。佛陀不但说人生苦乐间半,而且更说人类有诸多 殊胜,生而为人,是幸运之事,强调“人身难得”, 极为宝贵,这是他的人生价值观中不可忽视的、更为 重要的一面。 第二,只要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反省人生,便应承 认佛陀所揭露的人生诸苦,并无扩大渲染,可谓对人 生的如实观。在人间诸苦中,佛陀说得最多的是老、 病、死三苦,他称这三大件为世人所“不爱、不念、 不可意”之物,不仅古人,即现代社会中的富贵人, 恐怕也没有几个认为这是乐事,而希望自己早老、多 病、早死的。老、病、死三者,实际上都是人类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