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安徽教育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7.00
折扣购买: 如果这都不算爱--胡适情事(精)/闫红文集
ISBN: 9787533673901
闫红,天蝎座,1975年生。著有《误读红楼》《诗经往事》《她们谋生亦谋爱》《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等。
(一)韦莲司:那是季节,或者候鸟的来临 很多年前,读过郑愁予的一首诗,诗里说:所以我去,总穿着那袭蓝 衫子,我要她感觉,那是季节,或是候鸟的来临。 我不知道,胡适是否喜欢这种候鸟的感觉,或者,有志于做一个情感 上的候鸟,但是,在韦莲司的人生里,他的确是有季节性的。隔上几年, 他,或者他的信件,总会翩然来临那么一回,激起巨大的涟漪,唤醒彼此 的爱意。在感情即将深入的一刻,他戛然而止,抽身而去,让错愕的她, 自己去消化惯性带来的眩晕。 有人说,胡适不是个敢爱敢恨的人,我觉得,首先得弄明白的是,爱 情是怎样的?琼瑶剧里生生死死的痴情人?还是那种生死相许之子靡他的 古典主义?它能否还是一种际遇,遇见,爱过,离开,在适当时做适当事 ,绝不拖泥带水? 你会接受际遇式的爱情、爱上胡适这样一个人吗?他不能给你对等的 爱,却是那样的迷人,让人望之怦然,假如你像韦莲司一样,爱上了一个 与你持不同游戏规则的人,你会怎么办? 1.她不是美人,她是健谈者 (这是一个重视精神世界远胜于物质生活的女子,个性飞扬,落拓不羁 ,斜睨世间法则,她的出现,对于聪明绝顶,却常为世俗规则束缚的胡适 ,不啻于一道光亮,帮他劈开了一个世界。) 胡适认识韦莲司,是在1914年的夏天,具体是哪一天,学者们各有说 法,不过这一点也不重要,一个人对于我们的意义,不在于是在礼拜一还 是礼拜二认识,而是,我是不是喜欢TA。 毫无疑问,胡适喜欢韦莲司,虽然,他们性情不同,身份迥异。 1910年,胡适来到美国,作为第二批留美庚子赔款的公费生,他来到 了位于绮色佳的康乃尔大学,在校外橡树街租屋居住。开放式的性格使他 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小社会,经常到当地上等人家去吃饭,他交往最密切 的,应该是韦莲司一家。 他初出入于他们家时,并没见到她。她在纽约学习绘画与雕塑,摸索 新的感觉,结交最前卫的艺术家,有人甚至认为,她的某个雕塑作品,可 以视为“触觉主义”之滥觞者。 在1914年夏天之前,胡适更多的是在跟韦莲司的母亲,韦莲司夫人打 交道。据说这是一个很有“女王”风的女人,她严谨、庄重,意志坚定, 生平最看不起行为随便的男女,热衷于接待中国留学生,并劝他们加入基 督教。 可以想见,胡适温文尔雅的个性一定能赢得她的好感,何况,他由母 亲一人拉扯大,对于跟妇女打交道一定别有心得。无从考证韦莲司夫人第 一次设家宴款待胡适是在什么时候,只是从胡适写给韦莲司的信中可知, 1915年2月之前,他已经去韦莲司家里吃过几十顿饭了。 在那几十次的饭桌上,韦莲司应该经常被提起,他们也许会讲起她作 为一个地质学教授的小女儿,却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她的个性与众不同 ,这些年来,一直在漫游,美国、意大利、英国还有古巴等等……如今她 是“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的成员。这些对于一个来自徽州乡村的中国书 生,应该是新奇而有趣的。 1914年10月20日,礼拜二,韦莲司这个名字正式出现在胡适的日记里 ,他回忆三天前,韦莲司从纽约回到绮色佳的家中,他与韦莲司出游。“ 循湖滨行,风日绝佳”,走到路的尽头,他们折向东边,走了数里地,到 了一个名叫“厄特娜”的村庄,才掉头而归。 那日天气很好,下了几天的雨,刚刚放晴,一路上“落叶遮径,落日 在山,凉风拂人,秋意深矣”。他们一共走了三个小时,因为边走边谈, 并不觉得天晚路长。 读这段日记,会想起《飘》里的场景,佳人绅士,谈笑徐行,赏心而 又悦目,在当时的中国没法有的体验。半年后,胡适填了一首词,写他对 于客乡的依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十年作客,已惯天涯。况壑深多瀑,湖丽如斯。多谢殷勤、我友,能 容我傲骨狂思。频相见,微风晚日,指点过湖堤。 可见,与韦莲司的湖边漫走,已成他心中美国生涯的美好意象。 这篇日记里,他记下了他心中的韦莲司:“其人极能思想,读书甚多 ,高洁几近狂狷,虽生富家而不事服饰;一日自剪其发,仅留三寸许,其 母与姊腹诽之而无可如何也。” 这是一个重视精神世界远胜于物质生活的女子,个性飞扬,落拓不羁 ,斜睨世间法则,她的出现,对于聪明绝顶,却常为世俗规则束缚的胡适 ,不啻于一道光亮,帮他劈开了一个世界。 胡适对她的欣赏自不待言,由不得地恭维道:“曾经约翰弥尔说,如 今很少有敢为狂狷之行者,这真是这个时代之患啊,狂乃美德,不是毛病 。”韦莲司并不买账,说:“如果是故做狂态,其狂也不足取。”她的回 答,似乎是美式的直接理性,但又有《世说新语》般的智慧,让23岁的留 美学生胡适,只有点头称道的份。 那三个小时他们应该不只谈了这些,还有哪些无从得知,不过把他们 半年后的一些谈话搬过来,对于韦莲司的言语风格可窥一斑。 那时国内形势十分危急,日本虎视眈眈,战祸随时开启,胡适自知国 力虚弱,唯有以老子“水为至柔,却能穿石,攻克一切坚硬的东西”自我 安慰。有次他跟韦莲司说起这个道理,韦莲司大不以为然,说,水并不是 至柔的东西。它有它的力量,它能攻克坚硬,在其大力,不在其柔。 现代物理学的清晰,撕破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含糊,胡适说:“此言是 也”。 又有一次,胡适跟韦莲司说,中国士大夫不拒绝新思想,比如《物种 起源》一书,西方守旧者批驳攻击,达半个世纪之久,到了中国呢,马上 风靡一时,未遭到任何抵抗。韦莲司不能认同,她说:“这不见得是中国 士大夫的长处。西方人士不肯人云亦云,必经几次试验证据辩难,而后成 为定论。东方人士习于崇奉宗匠之言,苟其动听,便成圭臬。 韦莲司说到了点子上,中国式学问,往往感情多于理性,文采大过实 质,诡辩之术大受欢迎,逻辑推理则极不发达。胡适经韦莲司这一点拨, 回头再想,可不是!那些将“物竞天择”挂在嘴边的人,有几个真的知道 进化论之科学依据的? 可以想见,特立独行的美国女子,给这个中国书生带来的摧枯拉朽式 的影响。胡适是求知若渴的人,认识韦莲司之前,他在美国已经待了四五 年,读了不少书,见过不少人,做过多场演讲,收获一定是有的,但都是 在旧的基础上的累积,是物理性的。而韦莲司,这个新锐的女画家,却以 四两拨千斤的功夫,轻易地颠覆了胡适大脑中的诸多成见,她教会了胡适 一件事:原来还可以这样想!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