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插图本卡夫卡作品集)
作者简介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20世纪初*重要的作家,与乔伊斯、布鲁斯特等同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长短篇《审判》、《诉讼》、《变形记》等为他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广泛、不朽的声誉。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晚季的布拉格,父亲是个因勤劳获致中产阶层的犹太商人,个性刚毅、严酷,卡夫卡深感其父的压抑,性格**优柔寡断,小说所描写的对象多为底层不知姓名的人物,他们深*帝国官僚体制的挤压,内心充满孤独、恐惧、迷惘与不安,情节多支离破碎,深刻反映了帝国末季的社会矛盾及众生世相,成为那个时代的典范之作。 卡夫卡曾三次订婚而又三次解除婚约,一生又曾与多个女性发生恋爱。凡此种种情感经历,都在他的书信、*记中留下深刻印记,并使他的散文创作颇多一波**、委婉深致的情愫。
内容简介
一定有人诬告了约瑟夫·K.,因为,他没干什 么坏事,**早晨却突然被捕了。他的房东格鲁巴 赫太太的厨娘每天早上8点钟本应给他送早餐来的, 这天却没有露面,这种事过去从未发生过。K.又等 了一会儿,倚在枕头上看见住在街对面的那位老太 太正以一种对她来说异乎寻常的好奇打量着他。他 又惊讶又饿,便拉了拉铃,并立即听见有人敲门。 一个他在这所公寓里从未见过的男人走了进来。这 人又高又瘦,却长得相当结实,身穿一件合身的黑 衣服,像旅行装那样有许多褶边、口袋、束带和纽 扣,此外,还系了一条腰带。虽然没人知道这些东 西是用来干什么的,但这身装束看上去却十分合身 。“你是谁?”K.在*上坐起来问。可是,来人并 不回答K.的问话,仿佛用不着解释他的出现。他只 说了一句:“您拉铃了吗?”“安娜该给我送早餐 来了。”K.说,接着便仔细地打量起来人,并猜测 他究竟是谁。这人经不起K.长时间的注视,便转过 身走到门边,把门打开一条缝,对显然站在门后的 某个人说:“他让安娜给他送早餐来。”隔壁房间 里响起一阵短促的笑声,不知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 发出来的。虽然陌生人从笑声中没听出他早已知道 了的回答,但仍然用报告的口气对K.说:“这可不 行。”“真新鲜。”K.说着跳下*,匆匆穿上裤子 ,“我倒要看看隔壁房间里到底有什么人,格鲁巴 赫太太怎样向我解释这样的打扰。”虽然他马上意 识到不该大声说出这句话,这样做就等于承认陌生 人有权监视他的行动,但又觉得此刻这已经无关紧 要了。不过,陌生人倒的确是这样理解的,他对K. 说:“您不觉得您应该待在这里吗?…只要您不说 明您是谁,我就既不待在这里,也不想跟您说话。 ”“我是好意。”陌生人说着自愿打开门。K.慢慢 走进隔壁房间,**眼看到那里同昨天晚上几乎没 有什么变化。这是格鲁巴赫太太的起居室,摆满了 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地毯,陈列着许多瓷器和照片, 也许空间比过去稍大,但乍一看是很难发觉的,尤 其是因为屋里发生了一个主要变化:一个男人手拿 一本书坐在窗前。那人抬眼望着K.。“您得待在自 己屋里!弗兰茨没告诉过您吗?”“不错。不过您 到这儿来干吗?”K.说,并把目光从这个新相识移 向站在门边的那个叫弗兰茨的人,接着又移回来。 透过敞开的窗户,他看到那位老妇人怀着老年人特 有的好奇走到了对面的窗前,打算把一切看个仔细 。“我想向格鲁巴赫太太……”K.说着移动脚步, 仿佛想摆脱那两个远远站着的人,向门口走去。“ 不行!”窗边的人把书扔在桌上,站起身来说,“ 您不能出去,您已经被捕了。”“看起来似乎是这 样,”K.说,“不过,为什么呢?”他问道。“我 们无权告诉您。回到您的房间去,在那儿等着。已 经给您立了案,在适当的时机,您会知道的。假如 我和颜悦色地跟您讲话,我便越出了我的权限。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