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117.60
折扣购买: 柴德赓年谱
ISBN: 9787100231442
"柴念东,北京人。苏州大学柴德赓研究所首席专家,特聘教授。2013年起开始整理柴德赓遗稿、遗著、日记、书信等。已经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有柴德赓系列著作:《清代学术史讲义》、《史籍举要》(修订本)、《史学丛考》(增订本)、《新五代史》(点校本)、《书目答问补正》(批注本)、《柴德赓来往书信》、《青峰学志》、《宋辽金史讲义 资治通鉴介绍》等十余种。 "
"卷一 1908年—1943年 此期间主要经历:出生,上私塾、临浦小学,至杭州安定中学读初中,于杭州一中读高中,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与陈璧子恋爱、结婚;毕业后先后于安庆、杭州两地中学任教;重回北平于辅仁附中及大学任教,走上治学之路。 卷二 1944年—1948年 此期间主要经历:离开北平,在洛阳进修班短期任教,兼任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任秘书。受聘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至白沙任教。重返北平,任教于辅仁大学。 卷三 1949年—1952年 此期间重要事件有:北平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开国大典,中央政府接管辅仁大学,参加北京教授土改参观,“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思想改造”“三反”等运动,以及全国大学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卷四 1953年—1956年 此期间重要事件有:参加赴朝慰问;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讨论;从北京师范大学调到江苏师范学院工作,创建江苏省属高校第一个历史系;当选民进中央委员及江苏省政协委员,组建民进苏州地方基层组织。 卷五 1957年—1958年 此期间主要为各项政治运动:“鸣放”“反右”“一般整风” “双反整改”“反五气”“双献五比”“交心运动”“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教育革命”等。 卷六 1959年—1961年 此期间主要经历为:学校“教育革命”“反右倾”运动等。 卷七 1962年—1965年 此期间主要经历为:赴北京参加高校文科教材审校及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任课“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参加新旧《五代史》点校;1962年—1965年是集中发表学术论文时期,大多数论文在这一时期撰写及发表。 卷八 1966年—1970年 此期间经历:“文化大革命”。 谱后 1970年—2023年 此卷主要介绍柴德赓的身后事。包括去世后到1979年5月平反昭雪;陈璧子主持遗稿整理,分别出版《史籍举要》、《史学丛考》、《资治通鉴介绍》三书;民进中央举办80周年纪念活动;苏州大学举办100周年纪念活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110周年学术报告会;苏州大学成立柴德赓研究所,开始整理出版《柴德赓文集》以及开展对柴德赓的学术研究活动。 ○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出生 柴德赓,字青峰。清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初六(戊申年辛酉月戊子日,1908年9月30日)出生于浙江诸暨里亭柴家村。 祖讳继高,原名大昌,字配堂,号封山,又号沛棠,庠贡生,例赠修职郎。父名灿,字廷植,号静斋,清国学生,奖给五品顶戴。母陈氏。 据《诸暨里亭柴氏宗谱》记,柴德赓名辛,字德庚,号丙夫。自入学堂读书初以德赓为名,至北平师范大学读书后,始以“青峰”为字。 诸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活动,东周时曾为越国古都。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将王翦降越君,置会稽郡,《汉书·地理志》载诸暨县属会稽郡,则诸暨这一地名先秦时已经存在,公元前222年置县。此后多沿袭不改。 里亭地处杭坞山东北部、浙北丘陵北端,东与店口一山之隔,北与浦阳接壤。自古交通便利,物产丰饶,是杭城南下婺州第一要道。 …… ○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二十五岁 ? 北平师范大学毕业。 ? 于辅仁大学附中代课,任国文教师。 ? 9月任教于安徽省立第一中学(安庆)。 5月4日,邓之诚赠送《通史讲义》。 6月11日,照毕业相,并与陈璧子合影一帧。 8月,由杨廉介绍至安徽省立一中任国文教员。 …… ○ 1949年 四十一岁 ? 任辅仁大学史学系教授。 ? 兼任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1月4日,于余嘉锡寓所与顾随、启功共商寒假补习班事,旋同往陈垣处汇告。 1月13日,台静农自台北台湾大学来函,再叙与师友离别之情。并附临苏东坡《跋王晋卿藏挑耳图帖》以补《墨缘》册页缺席之憾。 1月16日,与张重一至顾随寓所,告北平私立院校发“和平倡议书”,商签署。 1月31日,晨至顾随寓所看望。 午后与刘乃和一起陪陈垣自兴化寺步行至西直门,以普通北平市民身份迎接解放军进城。 3月22日,致香港章佩瑜书,4月7日香港《大公报》以《春在北平》为题刊载,重庆《大公报》随之转载。 4月9日,香港《大公报》刊载华克的评论文章《两封信的故事》,评说《春在北平》。 4月14日,陪陈垣访邓之诚。 4月17日,与陈垣、启功、刘乃和前往西苑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以下简称华北大学)看望刘乃崇。 4月21日,辅仁大学聘为史学系代理主任。 4月29日,与刘乃和、乃崇姐弟同陈垣讨论“致胡适之一公开信”。刘乃和执笔,经范文澜润色于5月1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 6月19日,辅仁大学新校务委员会成立,共18人,除包括陈垣在内的12位教授以及讲师、助教和学生代表各二人外,芮歌尼(Rigney)和卢修女二人也以教会代表身份进入校务委员会。 6月28日,张春华自天津复函,谈解放后市井生活。 7月1日,中国新史学会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7月11日—9月2日,暑假期间参加辅仁大学教员学习班。 7月13日,参加校招生委员会会议。 7月17日,参加教职联扩大会议。下午出史地考题。 7月19日,参加政治学习,“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诸问题。 7月23日,听南汉宸f“关于人民银行问题”的报告。 7月30日,听何戊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即党在当前阶段总路线和总政策)的报告。 8月11日,听夏康农“关于自然辩证法”的报告。 8月13日,听阎宝航“关于东北解放经过”的报告。 …… ○ 1970年 六十二岁 ? 在“文化大革命”中继续遭受迫害离世。 1月13日,从尹山湖农场回到江苏师院,与杨增慧见面,回忆起1966年6月离开北京时二人曾有约定:“人生不死会相见。” 1月15日,致书刘乃和,告知苏州因战备需要,疏散闲杂人员,陈璧子将北上。并言,“我身体尚好,精神亦能自振,问题已了结,但欠一宣布耳”。信札中附两首诗,均为陈垣祝寿。…… 1月22日,上午从尹山湖农场至苏州市内,按照农场要求回校联系取锣鼓。下午办完公事有些疲倦,访周国伟,准备当晚借宿周宅,第二天回尹山湖农场。正遇周外出不在,连夜赶回尹山湖。…… 尹山湖农场没有医务室,无抢救心脏病患者的经验,用床板搭起担架,四人肩扛,送往医院救护车来的方向的公路。在翻过附近一个尹山桥后,柴口吐白沫,当救护车到达时,已经没有心跳,医生诊断为心脏病死亡。此时大约下午两点半,离开尹山湖农场不足二里。…… 农场接通市电话局,将长途电话转接到上海复旦大学第七宿舍陈绍闻寓所,恰逢当日陈璧子离开上海去北京看望病中的陈垣。后通过铁路专线电话通知昆山站,让陈在苏州站下车,等陈璧子赶到第一医院停尸房见到只是柴德赓的遗体,校方的人员已经离开,当晚周国伟戴孝守灵。柴祖衡的工作单位北京市公安局被军管后,人员下放,时在北京房山县窦店公社插队劳动。柴令文所在宿县师范学校,下放至孔庄农场劳动。柴邦衡所在学校吉林工业大学,教师下放当农民,安排插队落户到榆树县。三人先后赶到苏州。柴君衡所在学校北京水电学院搬迁至河北岳城水库,因“文化大革命”中定为“现行反革命”,被管制劳动,不准奔丧,未能最后告别。 …… " 一部对20世纪史学大家柴德赓先生最好纪念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