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工作手册

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工作手册
作者: 编者: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工作手册写作小组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5.60
折扣购买: 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工作手册
ISBN: 9787302527947

作者简介

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工作手册写作小组 写作小组成员(按姓氏音序排列): 蓝煜昕: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博士。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任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共同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社会分层十讲》、《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国水问题:水资源与水管理的社会学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大陆的贫富差别》等。 梁肖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社会工作师,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市西城区群学社区服务中心法定代表人。曾就职于恩派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具有多年社区和社会组织从业经验。主要研究领域社区营造、社区自组织、组织培育,合著有《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及案例》。 刘飞: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创始人、主任,***首批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才,社工师、会计师。成都市***,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社工专业客座教师

内容简介

**节社区 一、 社区的基本含义及其由来 社区(community)一直以来多指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领域。 “社区”实际上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汉语中原本没有“社区”这个词。根据老一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回忆,1933年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帕克到燕京大学讲学,讲课中使用了community的概念,这个词*初曾被翻译成“地方社会”。后来,费孝通等人一起讨论,认为还是不够准确,于是进一步提出了汉语的“社区”概念。**我们理解的所谓社区,就是社会学所强调的地域生活共同体,它既是一个空间地域概念,也是一个“人群聚集”的社会群体概念。 当然,社区这个概念还有*为长远的历史传承,多数人认为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Tonnies)将共同体、社区概念引入社会学的。滕尼斯的重要著作《社区与社会》(亦译为《共同体与社会》或《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讨论了社区与社会的不同,实则在比较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滕尼斯所说的社区(德文为Gemeinschaft),还是指那种比较传统的农村社区、熟人社会。所以,其本质是有密切互动关系的“共同体”。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居住在城市社区。城市社区高楼林立、规模不等,居住在同一个楼层的邻居可能相互不来往,这是否还算是一个共同体呢?比如,北京的回龙观是个巨大的居住社区,居住人口大约有60万。回龙观社区的形成也有近20年的历史。调查发现,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数人连同一楼栋的邻居都不认识,*谈不上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所以,滕尼斯所说的社区或共同体概念,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启迪我们去建设一种守望相助、邻里**、睦邻友好的共同体生活。 历**,社会学家开创过很多重要的社区研究,比较**的如法国学者托克维尔(C.A.Tocqueville)对美国社区共同体的观察与研究; 上文提到的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带领学生对芝加哥城市诸多社区进行的研究; 美国社会学家怀特(William Foote Whyte)的名著《街角社会》对底层群体社区活动进行的深入研究; 林德夫妇(Robert Lynd & Helen Lynd)的《中镇》创造了社区研究的基本范式; 普特南(Robert D.Putnam)的《独自打保龄》阐释了美国基层社区生活发生的重大变迁。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希勒里(George A.Jr.Hillery)统计,从文献中发现的社区定义就有94种之多,其中69种定义中,形成共识的仅有两点: 地域性和公共联系的纽带。根据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杨庆堃教授的统计,文献中发现的社区的定义有140种之多,而*大多数社区定义所涉及的要素是三个: 地域、共同联系、社会互动。 参见何肇发、黎熙元: 《社区概论》,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页。 早年帕克的社区定义*为简单,他用三要素来定义社区: “社区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1.它有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 2.这些人口程度不同地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块土地上; 3.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 同上。 不过,虽然社区概念历史悠久,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也就只有学者们在论著中使用社区概念。所以,社区概念的知晓范围曾经很小,普通老百姓对于这个概念并没有什么接触。 然而,时至**,社区概念已经深入到中国人民的*常生活之中了。**,说起社区,广大老百姓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与中国官方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密切相关。从文件溯源看,*早是2000年,******、******转发了***《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从此以后,社区概念在全国迅速普及开来。在这一时期,城市中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层**组织城市“居民委员会”也正式*名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它是老百姓身边的基层组织,老百姓当然*为熟悉。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6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在文件中对城市和农村都称“社区”。所以,今后社区的概念会*为普及,在社会学者看来这也*符合社会学的社区本义。 还需要说明的是,老百姓*常生活中还常常使用一个概念: “小区”。小区与社区又是什么关系呢?小区与社区并没有本质区别,但小区是一种民间俗称,不是学术规范用语。在多数老百姓约定俗成的理解中,小区往往是指城市居民居住的、有围墙的、属于同一个院落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由同一个物业来管理的社区。所以,社区是一个*为规范化的、学术化和官方的用语,而小区是所指规模比较小的民间用语。 根据中国近年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定义社区,以下五个要素都不可忽视。所以,也可以说,社区是以下五要素综合在一起的共同体。 **,地域要素,社区脱离不开土地、空间,社区存在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空间,当然,目前又产生了“网络社会”,出现了跨空间的现象,也产生了虚拟社区的说法,但那毕竟不是完整的社区。 第二,人口要素,社区的基础是一定数量的人口。当然,这里也要处理好本社区居民与非本社区居民的关系。 第三,结构要素,这是指社区的组织、群体、团体、制度、规范等。 第四,心理要素、文化要素,这是指居民的归属感、传统、习俗、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 第五,公共服务要素,是指为社区提供服务的各种公共设施。提供这些服务的主体主要来自三个维度,即**提供的、市场提供的和居民互惠互助提供的。 那么中国有多少个社区呢?在中国官方统计中,一般将社区看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体系中*为基层的组织单位,如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当然从学术角度看,这些村民/社区委员会还不是社区本身,而是社区的管理组织。根据***统计: 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共有基层群众性**组织66.1万个,其中村民委员会55.4万个(村民小组439.7万个),城市居民委员会10.6万个(居民小组137.1万个)。 数据来源: 《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7/201708021607.pdf。这些组织单位管辖着社区,所以,这些管辖单位的数目也就等同于同层次的基层社区的数目。 那么在这些社区中的城镇与农村的人口是怎样分布的呢?到2017年年底,中国农村常住人口与城镇常住人口百分比分别为41.73%和58.27%,即农村常住人口5.8亿,城镇常住人口8.1亿 数据来源: **数据年度数据人口总人口,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数据网站,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常住人口方面城镇已经超过了农村,可见城乡社区居住人口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城镇好找工作、好挣钱,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与家庭进入城镇。当然,如果统计户籍的话,很多到城镇劳动的劳动者及其家庭还是农村户籍。很多农村户籍的人会生活在城市、城镇社区,所以中国进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户籍与实际居住相互分离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 二、 社区的学理分类 社区有众多类型,学术界历来也从不同维度对社区进行分类。下面试从四个维度对社区的学理类型做一下区分。 **,从纵向历史变迁看,可以将社区分为传统社区、转型社区和现代社区。 传统社区通常是指农村社区,也就是滕尼斯所说的那种有着密切交往的、相互熟悉,甚至是有血缘关系、共同参加劳动的乡村共同体 参见[德]斐迪南·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1~67页。。 转型社区是指变迁中的社区,中国目前城镇化速度很快,城乡接合部的很多地方都是变迁中的社区,可以称之为转型社区。 现代社区则是指已经完成了城市化、城镇化,具备了现代化条件的社区,这种现代化社区在我国大城市、特大城市都可以看到。 第二,从横向分类来看或者从社区性质差异来看,可以将社区区分为法定社区、自然社区、专能社区以及精神社区等 参见郑杭生、**等: 《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68页。。 法定社区是指**行政管辖规定的社区,有法律、法规规定的社区边界,设有管理组织,前文所说的农村村民委员会社区、城市居民委员会社区,就是此类社区。 自然社区是在人口聚集过程中、市场经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社区,比如,我国行政村管辖的很多自然村落,城市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很多小区,都属于自然社区。 专能社区,是指有着专门职能的社区,如我国的工业开发区、自贸区、科技园区等。 精神社区,是指居民因文化、信仰、价值观联系而形成的共同体,比如**信仰的共同体。精神社区可以与地理空间相重叠,比如教区的划分。 第三,对于我国**变迁中的社区的分类。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区类型比较简单,农村都实行统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城市里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由各单位来管的“单位社区”(通常成立“家委会”),另一种是由基层街道、居委会管的社区。 改革开放以后,社区发生巨大变迁。农村废止了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来又经过一系列的演变。**,中国农村的社区类型极其复杂,大多历经乡镇企业和城镇化发展。从景观上看,一些农村地区与城市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户籍还是农村户籍。城市社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仅粗略地区分就可以发现如下的一些类别: 传统老社区(后单位制社区)、传统单位大院、旧城保护区、新型商品房社区、**别墅社区、居民回迁社区、城中村社区、城市中的纯农村社区等。对于这些新的不同类型的社区需要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第四,实体社区与虚拟社区的区分。 传统上社区都是建立在地理、地域的基础之上,都是实体的,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的形成,也创造出了很多非实体的共同体或非实体的社区。 我们看到,现代交通、通信手段的革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特别是在互联网出现以后,跨地域的、跨空间的社会联络变得极为普遍,形成了不是建立在地域基础上的、跨空间的社会交往群体、社会网络、社会共同体。比如,微信群就是一种新的共同体,老战友微信群、老同学微信群、同事微信群比比皆是,成为**人们密切交往的新型共同体,这就促使学界对社区的认识中产生了虚拟共同体、虚拟社区的概念。 所谓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是与传统的实体社区(real community)相对应的,是互联网时代以来的新的社会现象。它是从网络、互联网衍生出来的社会互动群体、社会共同体现象。如果要给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说,虚拟社区是指在跨空间的条件下,具有一定规模的、比较持续地进行社会互动的,在互联网络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的共同体。虚拟社区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是由于非物理空间的互联网、电子网络空间的形成,提供了便利的跨空间交往的可能性。这种跨空间的虚拟社区的出现,也使得我们去重新思考社会治理: 我们的社会治理也有可能是超空间的。虚拟社区的“居民”通常称为“网民”(netizen)。当然,虚拟空间、虚拟社区的交往也有其特征,包括: 互动交往的符号特征、社会关系的扁平特征、地位平等特征、资源共享特征、关系松散特征等。 自从步入网络社会之后,虚拟社区、网络社区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而且虚拟社区与实体社区还可以互相结合、互相促进。举例来说,有一个网络社区叫“回龙观社区网”,号称***社区网,由创始人刘强于2000年3月创建,十年前就已注册公司。该网站主要是为回龙观地区数十万社区居民服务,其突出特点是虚实结合,并不是纯粹的虚拟社区网站,与社区居民线上、线下的互动都很密切。该网站还多次成功举办了回龙观地区广大居民参与的“春晚”表演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回龙观地区居民的社区认同。 本书的作者团队中既有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城乡规划系的教授,亦有活跃在一线的实务工作者,本书不仅有深厚的学术基础、学科基础,也是建立在多年的社区实验基础之上的,书中所梳理的一整套开展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工作的实务*作方法,对于社区营造的实务工作者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