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艺术(精)
作者简介
李森,1966年11月生,云南省腾冲市人。云南大学教授,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本科教指委委员,“中华文艺复兴论坛”主席,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他们”诗派成员,“语言漂移说”艺术哲学理论创始人。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和作品集20部,发表论文和文学作品400余篇,代表作有长诗《明光河》等。
内容简介
一切艺术的可阐释性都包含在其语言结构中,而不在语言结构之外。存在着脱离艺术语言的阐释,但那是非艺术阐释。非艺术阐释之大行其道,已经使艺术阐释全面沦落。 概念或观念阐释总是脱离艺术语言的阐释而自成系统,这种阐释或是哲学式的,或是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的,等等。非艺术阐释或是对艺术的过度阐释,或是语言漂移超越了艺术阐释的某种路径而形成的另外一种阐释。 语言运动的能力或张力,为任何阐释提供了可能性。艺术阐释如果有价值,那就必须为它划定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即是贴着艺术语言阐释的界限。 语言漂移说划定艺术阐释和非艺术阐释的界限,是为了证明艺术语言存在的不稳定性,不完全为了证明阐释的无效。然而,艺术阐释的无效性,亦是语言漂移的一种结果。 所谓阐释,当是语言漂移的路径,但不是说艺术需要阐释才能成为艺术。事实上,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犹如一株芬芳出尘的空谷幽兰,它自身的存在已经达到了自足、直观、圆融的境界,它的存在本身无须阐释,因此,它反对阐释。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它有无限多的可阐释性。但必须指出,那种种阐释,是开放的艺术语言自身被灵魂摩擦、砥砺而激活的诗意再生,不是概念或观念对艺术之美的反映。 语言漂移说的方法不仅是对艺术阐释的观照,也是对艺术创作的观照。 语言漂移说之后,打开语言艺术新世界。 1. 语言也会漂移?看作者如何创新延长语言意义链条,丰富语言解读维度,使读者对汉字的认识耳目一新; 2. 寓言、童话、超短篇小说穿插其中,充满诗意的散文语言娓娓道来,阅读趣味极强,阅读体验丰富; 3. 与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的直接对话,可满足中国读者对诺奖的好奇心,激发中国文学青年的创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