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典(MOOK44)

战争事典(MOOK44)
作者: 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5.60
折扣购买: 战争事典(MOOK44)
ISBN: 9787516819241

作者简介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战争、中外历史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通过精美的图片、通俗的文字、独到的视角理清历史的脉络。

内容简介

1917年,由于协约国军队改进了毒气防护技术, 德军利用气瓶发动云状毒气攻击的次数也相应减少。 鉴于英军防护良好,德军没有对他们采取进一步行动 ;法军的M2防毒面具增强了对光气的防护能力,但应 对其他毒气较为吃力,因此德军试图利用氯化苦来对 付他们。1917年1月31日下午,在兰斯(Reims)以东 ,德军在7英里宽的战线上放空了18600个气瓶,造成 法军531人死亡、1500人受伤。此后,德军于4月和6 月在法国海岸附近施放了氯化苦毒气云,分别造成法 军470人和367人死亡。当年4月和7月,德军还在洛林 这个相对平静的战区发动了两次毒气云攻击,每一次 都造成法军约130人死亡。其中,7月份的攻击也是德 军在西线*后一次使用毒气瓶。实际上,8月德军还计 划在香槟(Champagne)发动一次毒气云攻击,但为 此准备的钢瓶被法军炮火击毁,德军只能放弃这次行 动。 当年9月,德军发动了一次特种作战:他们将近8 吨的氯甲烷(chorine-chloropicrin)灌入法国贝德 恩煤矿(Bethunecoalmines),淹没了它。贝德恩煤 矿只有一口矿井,这口矿井超过半英里深,位于德军 战线后方,当时法国矿工仍然坚守在井下,维持着整 个系统的运转。得知这一情况,英军赶紧派出隧道掘 进机去营救被困井下的法国煤矿工人,但当掘进机沿 作业面前进了1英里的时候,乘员们佩戴的小型盒式 防毒面具就已经不堪重负,只能折返。跟随掘进机一 同前进的还有一支救援队,虽然他们用布带将防毒面 具和脸部密封得严丝合缝,但面对高浓度毒气也只能 撤退。*终,还是来自英国**陆军军医队(RAMC)的 洛根(Logan)中校用1副德制防毒面具和2个英制滤 毒罐制成临时护具,冒险潜入井下,才找到了一些矿 工的尸体。此后,德军毒气工兵将*心转往东线,继 续对俄军发动了几次骚扰性袭击,直到当年11月俄军 崩溃为止。 1917年2月,德军对使用毒气弹的条件做出了限 定,包括“风速不能超过每小时5.5英里”,以 及“**在一段时间内采用慢速射击的方式用毒气弹逐 渐覆盖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限定意味着需要 消耗大量的炮弹,根据计算,覆盖1平方英里的目标 区域就需要21000枚轻、中、重型毒气弹,相当于41 吨绿十字毒气,这比施放气瓶产生的毒气量要少一些 ,但由于受天气的影响较小,可以更**地击中目标, 杀伤力并不亚于毒气云攻击。事实上,装填毒气的各 种炮兵武器大大地征服了战争决策者中对化学战持反 对态度的人——毒气弹更易于配合高爆炮弹对敌人发 动袭击。直到此时,毒气战终于不那么依赖风向和漏 气的钢瓶了,钢瓶常迫使数以百计的老鼠蹿过无人地 带,给敌人带去将要发动突袭的警报,现在毒气瓶已 经从堑壕里消失了。 1917年年初,在寻找效果更**的肺毒剂的过程中 ,德国的隆梅尔(Lommel)博士和施泰因科普夫 毒气到底给人类留下了怎样惨痛的记忆,以至于到如今还谈之色变?一战后为什么毒气很少在战场上使用,却成为残杀平民的屠刀?让我们把视线拉回1917—1918年的一战战场,从施毒、防毒装备与相关战术中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 格鲁拉既是军人,也是学者。其《平叛战争》是兼顾理论性与实用性的难得佳作。他从自己的相关经历、经验出发,在《平叛战争》中总结了叛乱的规律,论述了平叛的策略和手段,并列出了具体的平叛步骤。 关原之战,东西军将领都思潮如泉涌一般,竭尽所能,提出各种计策。西军在开战之初几乎立于不败之地,然而*终败北。作者对局势的变化、西军失败及东军胜利的原因,给出了独到的见解。 日本战国名将武田信玄死前发起的西上作战,一度气势滂沱,却又因为信玄身故而风流云散,这场战役在历史上常被浓妆艳抹,也存在诸多记载矛盾,《武田信玄西上作战的疑点》替您揭开帷幕下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