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休谟的人生智慧
ISBN: 9787575301817
"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 英国哲学家和作家,《哲学家杂志》的共同创办者和主编,《卫报》《独立报》和BBC撰稿人,多家著名电台和报刊的定期嘉宾和特约撰稿人,著有《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100个让人想破头的哲学问题》《哲学思维:清晰思考的12条关键原则》等。 "
"休谟总是千方百计地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冒犯,而卢梭看似总在招惹冒犯。卢梭面对的困难主要来自“萨瓦神父的信仰告白”;休谟读完这篇文字,认为“它引起冒犯,不足为奇。他审慎地给自己的情感蒙上面纱;他蔑视已确立的意见,而且不屑于掩盖自己的蔑视;他不曾想过所有狂热分子都会拿起武器攻击他”。 休谟虽然有异议,但这不足以妨碍他承担卢梭保护者的角色。他要把卢梭带回英国,给他提供舒适的庇护。然而,在行动之前,他针对卢梭的品格向一些人求证。他致信维尔德兰夫人说:“我不想仅仅因为一个人是名人就向他效劳。如果他品德好却遭迫害,我会全身心保护他。这些传言是真的吗?”他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卢梭为了和休谟这个伟大的苏格兰人晤面,为了跟随他到英国,他从官方获得许可,于1765年12月6日抵达巴黎。休谟和卢梭都知道,官方对卢梭过分抵抗逮捕令的行为已忍无可忍,于是他们在1766年初离开了巴黎。1月9日,他们在加莱启程。容易晕船的休谟渡过海峡时再次遭罪,整个旅程都在船舱里歇息。卢梭则一直站在甲板上,任凭风吹雨打。卢梭经常抱怨自己体弱多病,这次旅程恰好证明他讲话虚假。 休谟和卢梭在1月13日到达伦敦,人们蜂拥而来,就为看一眼著名的卢梭先生。卢梭享受极高的荣誉,他坐下来,让著名的肖像画家艾伦·拉姆齐为他创作一幅肖像画;这段时间,拉姆齐也给休谟画了肖像画。休谟很快安排卢梭住在伍顿庄园(Wooton),这是英国中部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的一处乡村。卢梭离开伦敦之前,休谟在位于莱斯特广场附近俪人街(Lisle Street)的住处和卢梭会面,这是两人最后一次在休谟的住处见面。然而,这个时候,卢梭已经开始疑神疑鬼了。他后来说,有人精心策划一场阴谋,要败坏他的名声,拉姆齐那幅画也是阴谋的一部分。“这幅可怕的肖像画”,他说道,画“一张独眼巨人的丑陋的面孔”就是为了让他显得丑陋,让休谟在反差中显得更好看。这幅画今天陈列于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美术馆里,很难看出卢梭在抱怨什么。卢梭和休谟的肖像放在一起,卢梭看起来更有智慧,他目光炯炯有神,凝视着看画的人;而休谟的目光则显得有些空洞。卢梭比休谟更英俊;他穿着亚美尼亚式大衣,头戴皮帽,呈现异域风格。 一开始,卢梭只是中断了与休谟的通信联系。《圣詹姆斯纪事报》(St.James Chronicle)刊登了一封讽刺卢梭的书信后,他所受的委屈才昭告天下。这封“来自普鲁士国王”讽刺卢梭的书信在巴黎已经流传相当长的时间。国王在信里说,他给卢梭提供安全庇护,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但是,他还说,“你的怪癖,实在与真正的伟人极不相称,你时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果你执意拒绝我的帮助,我会守口如瓶,不向任何人透露风声。如果你非要故意去吃没有尝过的苦头,那就去吃苦好了”。书信的最后一句说:“如果你不再以受迫害为荣耀,我就不再迫害你。” 信中的讥讽之言,算不上冷酷无情,但是让卢梭气急败坏。他给这家杂志写了一封公开信,说“这封信是在巴黎伪造的;让我痛苦心碎的是,这位冒名行骗者在英国也有同谋”。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这清楚地指向休谟,控诉休谟背叛了他们的友谊。事实上,这封信是艺术史家、贵族、辉格党政治家霍拉斯·沃波尔写的。在卢梭短暂的访问期间,沃波尔去了法国。 休谟一开始相当乐观,只是觉得好笑,没有感到不安。他致信巴芙勒夫人:“难道世上还有比这更不可理喻之事吗?就生活、处事和社交而言,稍好的判断力肯定优于所有天赋,稍好的脾气肯定优于极端的敏感。” 卢梭也在用其他方式考验他恩人的耐心。休谟安排卢梭接受英国国王一年100英镑的年金。这位瑞士人内心的骄傲让他有所抗拒,但最终还是同意接受,条件是休谟替他收取这笔年金。然而,1766年5月,休谟向理查德·达文波特(Richard Davenport)汇报:“他已经谢绝国王陛下的慷慨惠赐。不过,他曾允许我收下这笔钱。他曾请康威先生申请这笔年金,写信求得马雷夏尔勋爵的首肯,然后授权与我,让我转告康威先生他已获得勋爵的首肯。在这整件事情中,他似乎没有把国王陛下放在眼里,把康威先生、马雷夏尔勋爵和我玩弄于鼓掌,但是他从未对这种行为致歉,从未给我写只言片语解释这件事。”休谟明显非常恼怒,但是,他在做结论时特别指出,尽管卢梭“任性善变”,“特立独行,行为怪异”,“我们必须允许他我行我素”。 几周以后,休谟的善心似乎耗尽。他再次致信达文波特,说他一直没有收到卢梭一个字,他现在明白“这整件事简直充满邪恶与疯狂;你可以相信,我发自内心地懊悔,我曾经交往过这样一个恶毒、危险之人”!他请达文波特告诉卢梭,他“迫不及待要得到一个答复”。 休谟本应该很快想到一个古老的格言,要对自己的渴望万分谨慎。卢梭终于回信,直截了当地诉说自己的冤屈,并慷慨陈词地指控休谟。他回首往事,说自己多么信赖休谟。“你知道我满含热泪地拥抱你,对你说,如果你不是最善良的人,你一定是最邪恶的人。”卢梭曾经认为休谟是最好的人,现在却相信他是最坏的人。“我投入你的怀抱;你把我带到英国,名义上为我提供一个庇护所,实际上让我名誉扫地。你主动承担这崇高的工作,付出的热情配得上你的仁心;获得的成功,配得上你的能力。你本来无须费这样的心思:你生活优渥,和全世界都说得上话;我只是一个人孤寂地活着。公众的爱可以欺骗,你很善于欺骗公众。但是,我知道,有一个人你无法欺骗;那就是你自己。” 休谟满腹狐疑,但是他平静地回信:“这样狂风暴雨式的指控,泛泛而谈,我不可能理解,也无法回复。但是,事情不可能也不可以就这样站得住脚。我以我的仁慈之心假设,一定有一个恶毒的诬陷者让你误解了我。” 卢梭在疯狂中怒气冲冲地写了18页回信,其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如果你是罪人,那么我是最不幸之人;如果你清白,那么我最应受责备。”卢梭一直愿意相信自己是不幸的人,同样不愿意接受责备;事实上,他这是在宣布休谟有罪。 经过历史的评判,休谟是清白的一方。但是,休谟对卢梭不公正的指控,满怀怜悯而不是愠怒。他写道,卢梭“奋不顾身地冲进孤独中”,休谟竭尽全力说服他不要这么做。但是,休谟断言,幸福的结局不可能发生了。“我预测,在那样的情境中,他不会幸福,正如他在任何情境中一直都不幸福。”休谟认为,卢梭的问题是“在他整个的一生中,他只有感受”。这让他拥有最剧烈的情感上的敏感性,休谟亲眼看见了这一点;但是,这种敏感“让他更剧烈地感受痛苦而不是更强烈地感受欢愉”。休谟接受卢梭情感的真挚,但是他相信,真挚的情感只能增添一层迷雾,不能使卢梭获得清晰的判断。休谟写道:“我相信,他原本想很认真地了解最真实的自己,但是,我同时相信,每个人都是最了解自己的。” 后来,杜阁(Turgot)描述卢梭离开英国的情景,说卢梭口里讲着偏执妄想、互相矛盾的故事;休谟听到这里,又起怜悯之心。他写道:“这个可怜的人绝对是癫狂了,因此,也就无法用任何法律或民事惩罚来约束他了。”休谟致信达文波特说,“我真的为他难过”;不过,在同一封信里,他又说,“你难以想象他既虚伪又如此极端地敏感”,他“撒谎时就像魔鬼”。休谟依然崇尚和平,他再次请求达文波特鼓励卢梭写一封“忏悔的书信”。在这个时候,休谟肯定拥有最好的自我,符合他说过的话:“在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看来,人类的疯狂、愚蠢和邪恶应当是普通平常的事。”" "“英国畅销哲普天王”朱利安·巴吉尼全新力作 朱利安·巴吉尼是英国知名哲学家和作家,著有多部广受好评的哲学书籍。本书延续了巴吉尼哲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不仅展示了他对休谟哲学的深刻理解,也将休谟的思想通俗易懂地介绍给读者。 “旅行有许多好处,它是消除偏见的绝佳方式。”——休谟 集传记、游记与哲思于一体的独特作品,追寻休谟的足迹,从苏格兰庄园到巴黎,在旅行中认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休谟。 “不要把轻松的写作风格和浅薄的思想混为一谈。”——休谟 融合休谟生平与哲学观点,深入浅出,讲道理时清晰、通透,讲生活时机智、幽默;休谟的哲学不仅仅是深奥的学术探讨,更是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有力工具。 145条休谟的智慧格言,收获理性与激情、放松与享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