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庄子全译/经典全阅读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ISBN: 9787512629219
庄子,名周,曾*号南华仙人,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述。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人常常把他与老子并列,合称老庄。他生活的年代(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年)与儒家的孟子相近,比老子和孔子晚200年左右。此时正值战国中期,是中国历**一个**混乱的时代。根据《史记》的记载,庄子曾做过漆园吏,这是一个管理漆树园的小官。但他的一生基本上是作为隐士度过的。庄子的生活**清贫,身穿粗布且带补丁的衣服,有时还要向他人借粮充饥。他曾经有富贵的机会。据说,楚威王听说庄子贤能,便派了两个使者去聘他为相,但遭到了拒*。庄子说,他宁可像猪一样在污泥中嬉戏取乐,也不愿做太庙中的牺牛,虽衣食无虞,却时刻有被宰杀的危险。这个故事很能反映庄子的思想和生活态度,他是把生命视作生活中*重要的东西的。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著有《庄子》一书,大旨本于《老子》,也有自己独到见解,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做《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洗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故庄子之学对后世哲学、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言论不是吹风,发表言论的人都有所说的内容, 只是他所要说的还不一定真的说了。他究竟是说话了 呢?还是没有说话呢?还是没有过这些言论呢?他们 自以为自己的言论不同于刚出蛋壳的小乌叫声,到底 是有分别呢,还是没有分别呢?道到了什么地步才不 存在?话到了什么程度才不适合?道被一知半解所遮 蔽,话被华丽言辞所遮蔽。所以产生出儒家墨家的是 是非非,他们都把对方认为错的看成对的,对方对的 当做错的。与其将对方的非的看作是非,还不如用自 然本性来对照万物。 世间万物无不是对方,又无不是本身,从对方出 发就什么也看不见,从本身知道的来说就知道一切。 所以说:彼产生于此,此依存于彼。这是彼此生成的 理论。虽然如此,生的同时也正出现死,死的同时也 正出现生;适的同时也正出现不适,不适的同时也正 出现适;顺从着是也就顺从着非,顺从着非也就顺从 着是。因此,圣人不经由是非之途而只是如实地反映 自然,也就是因任自然这条道理。此也是彼,彼也是 此。彼也有一种是非,此也有一种是非,果真有彼此 之分吗?果真没有彼此之分吗?彼此都没有它的对立 面,这就是物通为一的规律。符合道的规律才能得到 它的运转的圆机,以顺应无有穷尽的发展变化。是的 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非的发展变化也是无穷尽的。 所以说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反映事物的实情。用手指 来说明是手指而非它物,不如用不是指的概念来说明 一般的指不是具体的指。用马来说明是马而非它物, 还不如用不是马的东西来说明马不是它物。天地尽在 一根指上,万物千差万别不过就是一马。 适合就是适合,不适合就是不适合。道路是由于 走它而形成的,事物是由于称它而如此的。怎样才算 对的?对的就是对的;怎样算是不对的?不对的就是 不对的。事物原来就有它所以如此的原因,万物原来 就有它所以适应的原因。没有任何事物不如此,没有 任何事物不适应。为了这个道理可以举出相对的*茎 和屋柱,丑人和西施,以及宽大、诡变、谲诈、奇异 诸端,就道而言是贯通一体的。事物的分离,也就是 合成;事物的合成,也就是毁坏。所有事物无所谓合 成和毁坏,总是贯通一体的。唯有通达事理的人才明 了贯通一体。因此,不用形成和毁灭的观点看问题, 而改变成循环往复的观点看问题,按循环往复的变化 行事,就是无用之用,就无所不通,无所不通,就无 所不得。达到满意而有所得也就差不多了。听任自然 吧,把万物看成齐一而不去了解它的原因,这就叫做 道,耗费自己的聪明才智才了解万物齐一,和了解万 物的本来面貌就是一样的,这两者没有什么差别,可 以把它叫做叫做朝三。什么叫做朝三呢?养猴老翁发 放橡子时说:“早上发三个,傍晚发四个。”所有的 猴子都恼怒了。于是改说:“那么早上发四个,傍晚 发三个。”所有的猴子都高兴了。名分和实际都没有 减损,可是却导致了高兴和恼怒的效果,也正是因为 这个相同之理了。所以,圣人调和是非而不去争论, 顺应自然运转,这就叫做并行不悖。 P16-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