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现代教育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68.00
折扣购买: 包君成阅读课:给青少年的经典散文
ISBN: 9787510688966
包君成,全国优秀教师、作家、诗人,中国教育智库特聘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核心素养研究员,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包子老师”。 曾出版《文语方程式》《第三门:恋之启》《以“法事情人”视角破解古典诗词》《重构阅读思维:“法”“事”“情”“人”阅读法深度解析》《纸上的作文直播课》《诗话二十四城》《包君成经典品读课:四大名著》《包君成文学课:照亮中国文学夜空的58颗星》《包君成文学课: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学简史》等著作;在写作、阅读、古诗文等领域有独到而专业的研究;其“法事情人”阅读法、“六项全能学习法”、“秒变作文法”等多项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级奖项;曾登上《时代人物》杂志封面;在多种报刊发表过相关论文和文学作品;工作之余,爱好广泛,涉猎颇多,曾发行国风音乐专辑等。
雪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菜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shuò)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早年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他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包子老师说 本文是鲁迅自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鲁迅曾经说过,在所有文集中,他最爱的是《野草》。的确,《野草》能够让我们或多或少了解鲁迅的内心世界,能够看到其灵魂的真和深。它相对真实地揭示了作者个人的生命状态和作为个人的存在。这已是大家的共识。本文写于1925年1月,正值北方的冬季,社会处于大变革前夕,《雪》是那一时期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他以深挚又凌厉的文字描绘了朔方的雪“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从文字中不难感受到一种昂扬的力量,这正是作者不屈斗志的反映,也隐含着作者期待变革能带给人弥漫太空的升腾闪烁的力量。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描绘江南雪景的滋润美艳,尤其勾画了一幅雪后童嬉图,生动活泼、充满趣味,不仅是对“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的期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更是与如粉如沙不粘连的北方雪对比,突出北方雪奋飞蓬勃的战斗精神。结尾以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三个意象升华主题,使文章上升到哲理层面,含蕴无穷。尽管北方的雪有使“太空升腾闪烁”的力量和意志,却是“孤独的雪”,透露出作者孤身奋斗的凄凉;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结构上呼应开篇“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内容上升华了主题:雪是雨所化,是“死的雨”;却不是消亡和寂灭,而是“雨的精魂”生成的另一种生命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是作者对生死所作的哲学思考,流露出其对理想不懈追求及不屈的斗争精神。 牵牛花 手种牵牛花,接连有三四年了。水门汀地没法下种,种在十来个瓦盆里。泥是今年又明年反复用着的,无从取得新的泥来加入。曾与铁路轨道旁种地的那个北方人商量,愿出钱向他买一点儿,他不肯。 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掺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 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这是今年的新计划,往年是把瓦盆摆在三尺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这样,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待不胜重量时重演那老把戏;因此墙头往往堆积着繁密的叶和花,与墙腰的部分不相称。今年从墙脚爬起,沿墙多了三尺光景的路程,或者会好一点儿;而且,这就将有一垛完全是叶和花的墙。 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引伸出来以后,不到一个月工夫,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据几年来的经验,知道起头的一批花蕾是开不出来的;到后来发育更见旺盛,新的叶蔓比近根部的肥大,那时的花蕾才开得成。 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这自然是过磷酸骨粉的功效。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 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在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有时认着墙上的斑驳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驳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功夫!“生之力”不可得见;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渐渐地,浑忘意想,复何言说,只呆对着这一墙绿叶。 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呢。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包子老师说 文章写于20世纪30年代,记叙了作者在庭院种牵牛花的情景。作者于牵牛花身上,见识了“生之力”,这是文章题旨所在。全篇对种花过程描述得非常细致,种植用的瓦盆、花泥、花肥,攀爬用的麻线,牵牛花嫩条、藤蔓、花蕾的生长过程,一样一样耐心细腻地描述,连麻线的距离、头一批花蕾不开花都写到了。读者仿佛也跟着作者,每天站在墙前,一点点地看着牵牛花长出嫩条、爬伸……想象着开花的情景。字里行间已流露出“心神系之”,而直接点明“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更加深了文章的情感色彩。在这种情感催动下,篇末揭示“生之力”便极为自然,水到渠成。这样顽强的“生之力”无疑会带给人力量,促人奋发向上。文章用语准确又生动,如写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嫩条极力向上生长的情态;“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对新生的小叶子和小花蕾等的描写细致入微,如同工笔画一般,读后有如亲见,作者驾驭文字能力之高超可见一斑。 花会 成都整年难得见太阳,全城的人天天都埋在阴霾(mái)里,像古井阑的苔藓,他们浑身染着地方色彩,浸润阴幽,沉寂,永远在薄雾浓云里度过他们的悠悠岁月。他们好闲,却并不甘寂寞,吃饭,喝茶,逛街,看戏,都向人多的处所挤。挤来挤去,左右不过是那几个地方。早上坐少城公园的茶馆,晚上逛春熙路,西东大街以及满街挂着牛肉的皇城壩(bà),你会想到成都人没有在家里坐着的习惯,有闲空总得出门,有热闹总得挨凑进去。成都人的生活可以说是“户外的”,但是同时也是“城里的”。翻来覆去,总跳不出这个城圈子。五十万的人口,几十方里的面积,形成一种大规模的蜂巢蚁穴。所以表面看来,车如流水马如龙,无处不是骚动,而实际上这种骚动只是蛰伏式的蠕动,像成都一位老作家所说的“死水微澜”。 这套“阅读课”系列书籍甄选出了适合同学们阅读学习的名家作品,包括散文、短篇小说、书信等多种体裁,并对其进行分类、赏析,帮助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沉浸式阅读,在体会文学之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点拨实用的写作技巧。 希望这套“阅读课”成为一座让孩子们亲近文学、了解名家的桥梁。在这座桥上,我们看风景、品风景,然后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何其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