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的增长与调控

中国投资的增长与调控
作者: 刘立峰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79.40
折扣购买: 中国投资的增长与调控
ISBN: 9787516427118

作者简介

刘立峰,1965年5月出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工作,任投资战略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为投资及宏观经济分析、地区及企业发展战略及规划;出版的学术著作包括有《宏观金融风险》《国债政策可持续性及财政风险》《宏观投资学》等。是中国投资研究的重要专家之一。

内容简介

1949—1952 年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时期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 投资的起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基础上刚刚成 立,再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的军费开支增加,国家财政经济很困难,能够用于投资的资金有限。因此,这一阶段的投资规模很小,主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为全面恢复国民经济服务,并有重点地做好大规模建设的准备工作。 第一节 投资的基础和条件 一、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一直以小农 经济为主,加上闭关锁国,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因此,近代开始逐渐落后 于西方国家。19世纪 40年代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中国逐渐沦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到1949年,按人民币计算,工业固定资 产不过 124 亿元,加上其他部门的固定资产也多不了多少 ①。 长期的战争使中国原本落后的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基础遭到严重破坏,仅上海一市遭受战火破坏的工厂不下3000家,约占上海工厂总数的一半。日本投降前,东北等地工矿设备或被破坏,或被运走。国民党发动内战,又一次对经济造成严重伤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钢铁工业勉强修复生产的只有7座高炉、12座平炉、22座小电炉,生产能力所剩无几。发电设备总数仅剩114.6万千瓦,只占原有设备总量的 47%,即一半以上的发电能力毁于战乱。农村耕畜比战前减少17%,主要农具和肥料减少了 30%。江岸河堤常年失修,水旱灾害频繁。交通运输遭受的破坏更为严重。铁路有上万公里的线路、3200多座桥 梁和 200 多座隧道遭到严重破坏。津浦、京汉、粤汉、陇海、浙赣等主要线 路,几乎没有一条可以通车,机车有1/3无法行驶。1949 年,能勉强通车的 铁路只 1.1万公里。公路在解放战争中抢修了2.6万公里,但 1949 年底勉 强能通车的只有8万公里,而且大多集中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占全国土地面 积 3/5 的西南、西北地区,铁路、公路很少,交通闭塞①。进行建设所必需的 地质勘探、勘察设计、建筑安装力量更是极其有限。1949 年,全国只有 200 多名地质人员和 10 台钻机,地质调查资料寥寥无几,只有少数土木、建筑设计事务所和一些零星分散的私人营造业。 探索中国投资历程,见证经济崛起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