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40年40篇作品选

经济日报40年40篇作品选
作者: 编者:郑庆东|责编:陈礼滟//李晓红
出版社: 经济日报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2.48
折扣购买: 经济日报40年40篇作品选
ISBN: 978751961201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大连长达半个世纪的水荒即将结束 本报大连专电?记者安岗、李稚华报道?正当全国人 民为引滦入津工程全线试水成功的消息所鼓舞的时候, 辽宁大连又传出喜讯:动员城乡力量兴建的总长一百五 十公里的引碧入连工程即将竣工,碧流河水库9月蓄水 ,明年初送水。届时,清澈的碧流河水将源源流入大连 ,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大连水荒即将结束。 一百二十万人口的大连市,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有 的地位如何?列举一些数字可提供一个答案。据1982年 统计,大连市全年工业总产值七十七亿元,财政收入二 十亿元,工业企业上缴利税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五位 。大连市东濒黄海、西滨渤海,是个不淤不冻的深水良 港,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大连担负的出口任务居全国第 一位,港口吞吐总量居全国第二位。目前已同一百四十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往来,成为中国沟通南 北水、陆路和连接世界的一个枢纽港口。今日的大连已 经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 严重的水荒 大连,一个世纪前还是个普通渔村。1902年开为商 埠,半个世纪来严重缺水。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 义者侵占大连时,人口不过四十万,就已发生多次水荒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方增加水源,但由于开采地 下水过度,又引起了海水倒灌。进入六十年代,大连市 人口已逾百万,工业产值迅速增长,供水愈加紧张。百 万居民,一水几用已经二十多年。洗脸水—刷地板—冲 刷厕所;淘米水—洗菜—浇花城内浴室洗澡,每人只准 用三盆水,理发只能用一盆水。近三年连续干旱,更加 剧了这个城市的水荒。这几年,一些用水多的企业不再 建设了,建筑房屋都要自己解决用水。1980年,有一百 五十项扩建改建工程,日用水约五万吨,均因缺水没有 被批准。港口船舶因淡水供应困难,一次上水时间长达 十几个小时。有的外轮船主抱怨供应淡水少,以致不能 洗脸。去年秋天,百日无雨,供城市用水的九座水源地 干涸了。上级领导批准从1983年1月1日起关停工业用水 ,确保人民生活用水。大连市委准备在无计可施的情况 下执行这一条万不得已的措施。他们想得更多的是,能 不能另求一条出路呢?当时除在城市尽量节约用水外, 想到一个救急的办法,即利用距市区一百多公里、库容 一亿立方米的刘大水库,来解决大连工业和市民用水。 当时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来到受损社队,宣讲保 全局、保大连的道理,让农民把依靠这座水库灌溉的八 万亩水稻当年改种旱作,得到农民的支持,从而保证了 大连市的正常生产。今年春末夏初旱情更加严重,刘大 水库蓄水量已由三千万立方降到六百万立方,已经不可 能再向市内供水7月16日市委常委们彻夜开会,在万不 得已的情况下,决定停供生产用水,保居民生活用水。 常委们深知这个决定将使一批大中型企业停产,全年要 减少财政收入八亿元。问题还不止此,计划停止供水的 企业中,有十几个厂矿是为全国一千多个企业生产配套 产品的,牵动面太大了。7月19日下了一场好雨,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