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奔的物种
作者简介
●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 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大脑可塑性、时间感知、联觉和神经律等方面的权威人物,已在《自然》《科学》等期刊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获美国神经科学学会科学教育家奖,该组织是世界上影响极大的神经科学组织。 曾担任大热美剧《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执导的电视节目《大脑的故事》(The Brain with David Eagleman)获艾美奖提名。创作的《死亡的故事》(Sum)一书一推出即惊艳英美文坛,现已售出33个国家和地区,并被改编成歌剧和电影。深受英国知名演员史蒂芬·弗雷(Stephen Fry)、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布莱恩·格林(Brian Greene)等众多大咖追捧。· 伊格曼还是BrainCheck公司、Neosensory公司的创始人。推出了判断用户是否患有脑震荡的软件,开发了帮助听觉障碍者获取声音信息的exoskin背心。曾登上意大利《魅力先生》杂志封面,被称为世界上有头脑又能产生新点子的人,此前封面人物有布拉德·皮特等。 ●安东尼·布兰德(Anthony Brandt) 莱斯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曾两次获得美国室内音乐协会(Chamber Music America)与美国作曲家、作词家与出版商协会(ASCAP)所设立的音乐大奖。
内容简介
创造不是凭空而来 2007 年1 月9 日,乔布斯穿着牛仔裤和黑色高领毛衣,站在MacWorld 舞台上。“每隔一段时间,一种革命性的产品就会改变一切,”他宣称,“今天,苹果公司将彻底改造手机。”即使经过多年的猜测,iPhone 依然像一个启示一样。没有人见到过这样的东西:一个单手可以拿住的设备,既可以通信,也可以播放音乐,还可以当作个人电脑来使用。媒体称赞它具有开创性,很神奇。 iPhone 的出现标志着伟大的革新:它们出人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新奇的电子设备究竟是怎么想出来的。 事实上,创新并非凭空而来:它们是发明族谱上的最新分支。研究员比尔·巴克斯顿(BillBuxton)几十年来一直在收集技术设备,从这些收藏品中,他可以看到一条长长的DNA 系谱指向现代的各种物件和发明。回想一下1984 年上市的卡西欧AT-550-7 腕表,它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着用户可以直接用手指在表面上滑动并进行调整的触摸屏。 而在这款腕表出现10 年后,同时也是iPhone 出现的13 年前,IBM 就在手机上添加了触摸屏。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机:西蒙(The Simon),它既有手写笔,也包含了一些基本的应用程序。它可以发送和接收传真、电子邮件和页面,并且有世界时钟、记事本、日历和联想输入法。不幸的是,没有多少人买。为什么? 部分原因是它的电池只能维持一个小时,另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手机话费太贵,还有部分原因是,当时没有出现对应的应用程序生态系统。但就像卡西欧的触摸屏一样,西蒙把它的“遗传物质”留在了由于“从天而降”的灵感而设计出来的iPhone 上。 在西蒙出现的4 年后,“数据漫游者840”(Data Rover 840)问世了,它是一款掌上数字助理,有一块触摸屏,可以用手写笔在3D 屏幕上导航。联系人列表可以存储在内存芯片上,可随处携带。这表明移动计算处理技术在慢慢站稳脚跟。 在浏览自己的收藏品时,巴克斯顿指出了很多为电子工业铺平道路的设备。1999 年掌上电脑Palm Vx 的问世,确定了时至今日我们仍在追求的设备的“纤薄”。巴克斯顿说:“它确立的这个概念引领了今天像笔记本电脑这样超薄设备的产生。眼前这些设备的灵感来源在哪里?它们就在那儿。” 这些设备一步步地为史蒂夫·乔布斯“ 革命性”的产品奠定了基础。所以说,iPhone 的诞生并非凭空而来。乔布斯宣布iPhone 问世的几年之后, 作家史蒂夫· 奇钦(Steve Cichon)买了自1991 年起的《水牛城新闻》(Buffalo News),来探究这些年发生的改变。在头版页面,他找到了无线电用品商店Radio Shack 的广告。 奇钦发现了一件好玩的事情:报纸页面上的每一个物件都被他口袋里的iPhone 所替代了。就在20 年前,一个买家要花3000多美元来购置所有这些硬件;而现在,他们只需花费原先一小部分的钱及100 多克的材料设备,就可以摆平那些事情。这则广告也可以看作iPhone 的家谱图。 巴克斯顿观察到,突破性技术并不是从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而是那些发明家“根据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的最好点子即兴发挥出来的”。他把iPhone 的设计师乔纳森·伊夫比作设计界的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a。吉米·亨德里克斯经常在作品中“引用”其他音乐家的作品。“如果你了解并关注历史,你就会更加喜欢吉米·亨德里克斯。”巴克斯顿说。 …… 鼓励孩子进行有风险的创新 在一个著名的实验中,斯坦福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对一组学生进行数学测试。其中一半的学生因为他们获得的好成绩受到表扬,另一半学生因为他们付出的努力而受到表扬。然后,德韦克问这些孩子是否愿意参与难度更高的测试。那些因付出努力而受到表扬的学生接受了挑战,而那些因成绩受到表扬的人放弃了,因为他们不想置他们的成绩于危险之中。 德韦克总结道,在表扬孩子的成就时,教师无意中会束缚孩子的冒险和创新精神。她最后说道:表扬孩子们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他们的成绩。 为了避免对单一结果的关注,学生需要一个脱离老生常谈的机会。在电脑游戏中,“沙盒机制”是指真正比赛之前,在练习模式下尝试各种可能,也就是说,一个玩家可以在真正计分之前先用各种技能和策略进行试验。这种沙盒机制可以运用在完成创造性家庭作业中:学生为了创造出新东西,需要先想出很多可选项,但是这些都不会被打分,只是用于参考选择。然后,学生从中挑出自己最喜欢的方案继续发挥、完成。这不仅能鼓励学生增加可选项,还可以给他们一个免于受罚的冒险的机会。 冒险往往意味着走在一条难题钢丝上,而下面没有确定的答案作为安全网。任何开放式问题都会增加冒险的风险:学生只能依靠自己去找到答案。拿经典的“扔鸡蛋实验”来说,答题的方向其实较为单一:为一颗鸡蛋设计一个降落伞。然而,想要成功完成这一任务,却没有那么容易。学生需要掌握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原理,还要调查、研究工程的基本原则。演示当天,他们爬到高的地方释放装置。第一次尝试时,并非所有装置都能安全降落,这也是练习的一部分。如果学生的鸡蛋摔碎了,让他分析一下原因,比如装置下降太快或者缓冲不够等。之后他就会改进装置,再次尝试。能从失望中反弹并坚持进行项目直到成功,要比尝试的次数重要。 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通过让学生创造出一种“超级字体”(super-font)这种方式,他们会对此有更好的理解。在常见的标准字体中,一些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长得太过相似,以至于很难区分,尤其是显示在手机和电脑屏幕上,比如,5 和 S,还有其他一些很容易混淆的组合,B 和8,g 和q 等。设计超级字体的目的是为了调整字体的形状,以将它们之间的区别最大化。这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创新项目,而且这个项目,年级较小的学生也能尝试参与。 另一个鼓励冒险的方式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即那些目前还没有找到答案的难题。在NASA 的“畅想火星”的项目中,学生需要为人类在其他星球上生活创作生存指南。这要求他们剖析一个社区在地球上存活的所有影响因素,如生活区、食物、水、氧气、交通运输、废物处理和必要的工作。他们还必须考虑:怎么做才能将这些所需移植到这颗令人生畏的火星上?该如何呼吸?如何处理垃圾?在哪里运动健身?从杯子到棉花球,到乐高积木,再到管道清洁器,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打造他们的社区。这样的练习能够使学生思考最前沿的科学,并且能让他们体验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中所存在的固有风险。 为了创造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成年社会,鼓励那些不怕错误答案的学生去冒险至关重要。与其让孩子将他们的才智投资到无聊的的生活中,不如让他们选择多元化的投资组合。 ● 拓展自我认知、实现自我进化,培养创新思维,识破创造力本质,伊格曼“自我进化”系列重磅推出! ● 解剖人类创造力突破的核心法则,让你在极速时代拥有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本书揭秘了人类创造力的核心法则——“3B”法则:扭曲(Bending)、打破(Breaking)、融合(Blending)。“3B”法则为发挥创造力提供了可依赖和参照的框架、图景,掌握这3点,你就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好创意。这是一本从事创新工作之人的进化之书,缺乏创意之人的开窍之本,所有人都能从中学会如何创造。 ●全球炙手可热的脑科学家、《西部世界》科学顾问联手音乐大师,一次艺术与科技的碰撞 伊格曼是全球炙手可热的脑科学家,大热美剧《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而安东尼是莱斯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美国知名音乐大师。两人从脑科学、建筑学、商业、文学艺术、产品设计、教育等领域,引领读者共同探索创造力的来源,并强调了合作与互补。这样的组合,使得本书更具有普适性和思想深度。 ● 每个关心创新想法与创意之人不可错过的书 如果你是企业管理的一把手,你能从书中找到使组织实现创新、激活员工创意的方法;如果你是企业白领,《飞奔的物种》中开拓性的艺术训练方法,能点播你,让你发现自己业绩停滞的创意盲点;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你能从书中找到鼓励学生主动创新的方法;如果你从事或研究艺术领域,那么本书涉及艺术、文化、文学、建筑、设计等各个层面案例,保证让你大呼过瘾……无论从事哪种行业,你都能从中学到适应创意经济时代的发展途径。 ● 上百个创新案例,带给你全面的创意素材和灵感点 在《飞奔的物种》中,作者揭秘了苹果、Netflix、戴森、推特等世界顶级公司的创新运作,通过对近150名影响世界发明大师以及200多项创造,带读者明晰创意的本质,从而轻松实现自我进化。这同样也是一次灵感的激发和美学之旅。 ● 湛庐文化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