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河南人民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0.16
折扣购买: 蒋介石日记秘事
ISBN: 9787215055179
事情还要从蒋母王采玉说起。 王采玉,嵊县葛溪人,出生于一个半读半耕的小康之家。其父王有则, 字品斋。蒋介石称他:“幼而敏学,精研诗礼,长弃举业,远游四方,体格 魁梧,风范雍容,远近之人无论知与不知,望而识其为葛溪王先生也。…… 公虽富而治其家以勤俭,教养子女以礼义廉耻之节,尤谨于女教。先妣王太 夫人,通诗书,工女红,独得外王父母钟爱。”(蒋介石《外王父母传》) 王有则有二子一女,采玉在兄弟之上,下有大弟王贤钜、小弟王贤裕。 王釆玉17岁时,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当地曹家田一位俞姓农民 为妻,第二年便生了个大胖小子。夫妻俩欢天喜地,男耕田、女织布,日子 倒也其乐融融。孰料天有不测之风云,婚后不到三年,老实巴交的丈夫撒手 而去,不久,其儿子也不幸夭折。婆家人咸说王氏命硬,前世造孽。于是, 采玉一气之下,回到娘家,在附近一处尼姑庵——金竹庵带发修行,烧香拜 佛,伴青灯,敲钟磬,以修来世。 再说,溪口镇上,有个蒋姓大族。翻开其厚厚的家谱,好生了得,源远 流长。西周时期政治家周公叔旦有第三个儿子伯龄,封于蒋国,即今之河南 光山、固始一带。以国为姓。东汉时期有蒋澄者,为伯龄之后,封为函亭侯 ,其墓在宜兴。蒋澄的后人,晋时迁浙江台州(台州治所临海,以境北天台 山而得名)。 蒋介石在1920年12月4日日记中称: 吾蒋氏在唐代由台州迁奉,楼隘或即俗呼楼岙者便是之。蒋浚明公,官 至金紫大夫,即此派也。其墓在三岭山,子璿与欢拊葬。摩诃蒋宗霸公,世 传为吾祖。 蒋介石的祖父叫蒋斯千,年轻时在溪口镇上开了一爿玉泰盐铺。鸦片战 争后,宁波成为对外通商口岸。蒋斯千头脑精明,一方面运销食盐,同时将 山区的茶叶、土产贩运出口,利润甚丰,“生计日见饶裕”。蒋斯千年迈时 ,将玉泰盐铺生意转交给他的儿子蒋肇聪,也就是蒋介石的父亲。 蒋肇聪(1842—1895),字肃庵明火,由于头脑精明,做事干练,当地人 称之为“埠头黄鳝”。朱执信在《蒋肃庵先生墓志铭》中称:“太平天国兵 起,全浙残破,百业皆废,蒋氏家亦中毁。……先生稍壮,承父命,复治盐 业,振乏起匮,废者皆举,数年而复其初。”蒋家产业在其手中振兴起来。 蒋肇聪另有一手段,即善于助人打官司,有“绍兴师爷”的本领。而“ 锦溪人喜讼,讼辄不休。先生以为是非不可以已者也。遇有欲讼者,悉力弭 之。即有真不平者,倾资助之使必胜,狡者惩焉,故讼日减而奸非自绝”。 因此,当蒋肇聪故后,“乡人有讼兴,父老往往相与叹息言曰:肃庵先生在 ,不至是也”。 蒋肇聪先后娶过三个老婆。第一位徐氏,生子名周康,字介卿,号锡侯 ,女瑞春,后亡。继娶孙氏,无后而卒。孙氏亡后,玉泰盐铺的一个伙计王 贤东,即王采玉的堂兄,从中保媒拉线,成了这门亲事。王采玉时年22岁, 还俗嫁与蒋肇聪为填房,即继室,生子瑞元,谱名周泰,学名蒋志清,1918 年后用中正为名,瑞青普名周传和女瑞莲、瑞菊。瑞青、瑞菊幼年早殇。 蒋介石发迹后,将其舅王贤东的侄孙王世和带在身边,入黄埔军校第一 期学习。王世和做过蒋介石卫士长,后来升至中将侍卫长。虽屡犯错误,一 度遭冷落,但是后来还是被带往台湾。 正因为蒋介石之母王采玉是寡妇再醮,于是蒋介石的身世,便沸沸扬扬 ,迷雾丛生。最有代表性而影响尤大的,则是唐人先生8卷本的《金陵春梦 》,描写得有鼻子有眼,说光绪年间,王采玉先嫁给河南许州繁城镇后郑庄 一位郑姓农民,生有三子,即郑绍发、郑二发与郑三发子。郑家世代务农, 勤勤恳恳,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惟有三发子不务正业,好吃懒做。而其母 尤疼小儿子。迨至1892年(光绪十八年)许州一带大灾荒,赤地千里,寸草不 生。为了活命,夫妻各带孩子逃荒,寻活路。采玉带着三发子要饭到了省会 开封,住在大相国寺后檐下,替人缝缝补补挣些小钱为生。因其贤惠能干, 经人介绍,给一姓蒋的师爷当奶妈。一天夜里,被蒋师爷拖上床,半推半就 ,作了填房。于是三发子“拖油瓶”到了蒋家。蒋师爷即蒋肇聪,采玉后随 蒋肇聪回到奉化溪口镇上。 不论真伪,蒋母王釆玉再婚是事实,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是低下的。蒋 肇聪在时,尚无人敢公开歧视。蒋肇聪一死,世态炎凉,孤儿寡母,备受欺 辱。因此,蒋介石记忆中的家人与家族势力,都是冷面杀手。人为刀俎,我 为鱼肉,乃至蒋介石成人之后,一回想起当年,便忍不住破口大骂“娘希匹 ”。 1895年,蒋肇聪病逝,蒋门家道中落。嫡子蒋锡侯乘势勾结族人,要求 分家。在家族祠堂中,一个个面如铁板的“乡愿”,手执判官笔,析分财产 。P5-7